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汉语通论(七)

判断句,也字;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古代汉语判断句最突出的特点是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而是借助其他词来帮助判断。

;

1.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表示肯定的判断句主要有四种形式:

①“……者,……也”式

彼吾君者,天子也。(战国策·赵策)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亚父者,范增也。(史记·项羽本纪)

;

④“……,……”式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贾生,洛阳之少年。(苏轼《贾谊论》)

;

古代汉语要表示否定的判断时,是在判断句谓语的前面加上否定副词“非”。如: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管仲非仁者与?(论语·宪问)

;2.“是”的词性

在先秦,“是”一般是作指示代词用的。有时它在句子中的地位很像判断动词,但实际上仍是指示代词。例如: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是”作为判断词,汉代就出现,从汉语发展来看,判断词“是”正是由上述的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的。

东汉以后稍多,魏晋后更多。虽然用“是”作判断词的句式早已出现,但在基本以先秦作品为准则的文言文中,这种句式始终未被普遍采用。;

3.“乃”、“为”等词在句子中的词性和作用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前面常用副词“乃”字来加强肯定。“乃”相当於现代汉语的“便(是)”“就(是)”。如:

吾乃梁人也。(战国策·赵策)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

判断句用“乃”字,肯定的意味强???而且往往带有辩白或申明的口气。此类副词还有“即”“必”等。如: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史记项羽本纪)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战国策·赵策)

余为伯儵,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注意:上古用“也”字煞句的判断句一般不能用“为”字,所以像“制,岩邑也”不能说成“制为岩邑也”。

;4.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是表示判断的,但是在语言实践中,某些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不能按照形式逻辑的要求来加以分析。这就是判断句的灵活运用。主要有三种情况:

①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如: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②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较复杂的内容。如:

“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战国策·齐策》: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③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因果关系。如: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

二、也字

从“也”字的位置看,有两种“也”字:(一)煞句的“也”字;(二)句中的“也”字。;(一)煞句的“也”字

煞句的“也”字一般用於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下面这些用法是从这种基本用法引申出来的用法。

①用在因果句的句尾。例如: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战国策·赵策)

文档评论(0)

aiboxiw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