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大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VIP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大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大名中学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比如我们说“花是红的”时,是把红看作花所固有的属性,好像纵使没有人去知觉它,它也还是在那里。其实花本身只有使人觉到红的可能性,至于红却是视觉的结果。

红是长度为若干的光波射到眼球网膜上所产生的印象。如果光波长一点或是短一点,眼球网膜的构造换一个样子,红的色觉便不会发生。患色盲的人根本就不能辨别红色,就是眼睛健全的人在薄暮光线暗淡时也不能把红色和绿色分得清楚,因此可严格地说,“我觉得花是红的”。

我们通常都把“我觉得”三个字略去而直接说“花是红的”,于是在我的感觉遂被误认为在物的属性了。日常对于外物的知觉都可作如是观。“天气冷”其实只是“我觉得天气冷”,鱼也许和我不一致;“石头太沉重”其实只是“我觉得它太沉重”,大力士或许还嫌它太轻。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进一层了。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作“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摘编自《朱光潜美学文集》)

材料二: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总是无穷无尽的,这种目光似乎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艺术家将这种审美的眼光运用不同的手法表现在艺术的作品里,其中文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文学的表现手法中,移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段。所谓的移情,是这样的一种表现手法,艺术家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化去,移植到外物上,使得外物生命化,因而具有了人的情感。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其谓之曰“迁想妙得”“悟对神通”,其实这就是对移情最早的表述。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系统地分析了文学艺术中的这种现象,他提出的“物我两忘”,实际上也是一种移情。

对于移情这一观点,不单单是顾恺之,另一位审美大师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也有这方面的阐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神与物游”。而这其实也是移情的另一种表达,这种“神与物游”的现象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古诗词中。比如常见的有寄情于景和寄情于物,“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这是典型的寄情于物;“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这是典型的寄情于景。到了后来,探讨移情的现象屡见不鲜,像吴乔,还有钱锺书都是这方面的专家。吴乔认为情可以移景,同样景也可以移情;而钱锺书认为,“心亦吐纳”“情往似赠”。王紫认为,古典文学中的托物见志,实际上也是一种移情。他这样认为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样的一种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事实上就是将自己的意志或者说是意向与情感,倾注到了“物”中,这其实就是一种移情。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典型地运用了这样的一种范例,当然南宋流行的咏物词也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这个在历代的文学研究者中都有相关的表述,认识到了“兴”其实就是一种移情,比如孔颖达与郑康。

笔者认为,其实在古代文学中,还有一种也是移情的表现形式,那就是通感。所谓的通感,是指将人类器官的情感嫁接到外物中,这样如果运用到了诗文中,就不言而喻地将审美对象拟人化,将作者的情感完全倾注到了自己所关注的审美对象之中。这种心理情感的转化,就是一种移情,比如像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这种文学艺术的最好注解。这在枝头“闹”的红杏不仅写的是红杏生机盎然地盛开,更是作者自己心情的最为真实的写照。作者写的是红杏,而表达的是自己内心的情感,将自己心里的情感转移到了枝头红杏之上。

(摘编自赵丽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移情现象及其作用》)

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教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位于省会城市,中学高级教师,教龄21年,擅长教育教学类相关知识与技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