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说课稿_原创精品文档.pdf

  1. 1、本文档共9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开场白: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撬动整个地

球。”在此,我们来探究一下他的梦想究竟能不能实现。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

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课本第九章第一节《杠杆》。

一、教材分析:

杠杆是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体现了物理的课程改革

中从生活走进物理的要求,并且之前我们学习过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

内容也是前面力学内容的延续,是学习滑轮和滑轮组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中的

重要部分,因此,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重难点分析:

1、由于同学们对杠杆的认识和杠杆平衡条件的了解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也

是学生使用杠杆的重要知识储备,因此作为本节内容的重点。

2、另外对于力臂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抽象,对于三类杠杆的区分稍显困难,

因此可作为本节内容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杠杆十分熟悉,有一定的使用杠杆的经验,对杠杆省

力的印象比较深刻,但是对于使用费力杠杆的原因不明确,所以学生对杠杆的认

识是感性的,是肤浅、片面,甚至错误的,追其根本是杠杆使用中遵循的规律是

未知,所以杠杆平衡条件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

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

好铺垫。学生对为什么学习力臂、为什么要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还存在疑惑,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设置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布置合适的任务,鼓励积极地去观察、

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三、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

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杠杆和什么是杠杆的支点,受到的动力和阻力,

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初步理解力臂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

阻力臂;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和创造想象力;培养学生的

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德育目标: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

四、教法与学法:

通过对教学目标及学生认知情况的认真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结合几种杠杆受力平衡的图示实例讲述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

阻力臂的内涵,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概念;引导学生画动力臂和阻力臂,能突

破本节的教学难点。显然教上述概念时适宜采用观察法和讲练法。教杠杆平衡原

理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卓有

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把发现法作为一种学

法进行渗透是可行的。五、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课题引入: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羊角锤、核桃钳、镊子等,引入简单机械

的认识。教师以复杂机器都是由一些简单机械组成的为话题,提出质疑,引出本

章课题。然后指导学生观察用幻灯片放出的几种杠杆,让学生找出几种杠杆的共

同特征,建立杠杆概念,引出本节课题——杠杆,使杠杆概念的建立与课题的引

入并行。

力臂概念的建立:

初中物理教学中“力臂”概念,历来都被物理教师看作是一个难点,“力臂”作

为教材内容的呈现,只是单单给定了物理概念,而后面我们所探究的杠杆平衡条

件实验中,为了方便地从有刻度的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大小,都是将杠杆调至水

平位置后,杠杆左右添加钩码,使杠杆达到平衡状态。这种特殊情况下的教学,

使学生获得清晰的力臂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就

是力臂的定势思维。因而“先入为主”在以后画力臂等有关问题中常常出现失误。

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也做过思考,尝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建立人从

公路外一点上公路的“最近走径”模型。

如图1所示,a为一条公路,A为公路外一点上的人,想上公路的最小距离

为,建立模型。关于这一生活经验都是学生所具备的常识。将这一知识与杠杆知

识有机结合赋予新的意义。如图2所示,将力的作用线b类比为公路a,支点O

类比为公路外一点A,力臂OC类比为上公路的最小距离。这样将寻找力臂的问

题转化为上公路时最短距离的走径问题。实践证明,建立这样的模

文档评论(0)

199****21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