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中医知识培训课件模板.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儿科中医知识培训课件模板

目录

contents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

常见病症辨证施治

针灸推拿在儿科应用

中药在儿科应用

预防保健与饮食调养

现代医学技术在儿科应用

01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

中医儿科起源,理论奠基

先秦时期

中医儿科体系初步形成

秦汉时期

中医儿科专著涌现,体系完善

隋唐时期

中医儿科理论创新,实践丰富

明清时期

中医儿科流派纷呈,学术争鸣

宋金元时期

中医儿科与现代医学融合,传承创新

近现代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生理特点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病理特点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01

02

03

04

观察小儿神色、形态、苗窍、指纹等变化

听声音、嗅气味,辨别病情

详细询问病史、症状、饮食起居等情况

按触小儿肌肤、手足、胸腹等部位,了解寒热虚实等情况

四诊合参,综合分析;辨明病因,审因论治;辨别证候,随证治之

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注重顾护脾胃,调理饮食;注重调护,预防为先

施治方法

辨证原则

02

常见病症辨证施治

表现为发热轻、恶寒重、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治法以辛温解表为主,代表方剂为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寒感冒

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黏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治法以辛凉解表为主,代表方剂为银翘散加减。

风热感冒

伤食泻

表现为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或如败卵、嗳气酸馊、或欲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治法以消食导滞为主,代表方剂为保和丸加减。

风寒泻

表现为泄泻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舌苔白腻。治法以疏风散寒为主,代表方剂为藿香正气散加减。

疳气证

表现为形体略瘦、面色稍萎黄、食欲不振或厌食拒食、精神不振或易发脾气、大便干稀不调、舌质淡、苔薄微腻。治法以调脾健运为主,代表方剂为资生健脾丸加减。

疳积证

表现为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无华或苍白、肚腹膨胀甚至青筋暴露、毛发稀疏如穗、精神不振或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或伴揉眉挖鼻、吮指磨牙等动作。治法以消积理脾为主,代表方剂为肥儿丸加减。

肾气不足证

表现为睡中遗尿、尿量多而清长、熟睡不易唤醒、面色淡白、精神不振、形寒肢冷。治法以温补肾阳为主,代表方剂为缩泉丸加减。

肺脾气虚证

表现为睡中遗尿、尿频而量少、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治法以补肺健脾为主,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

03

针灸推拿在儿科应用

常用穴位

百会、四神聪、太阳、风池、大椎、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操作方法

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针具和刺激方法,如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实施针灸治疗。

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揉法、捏法、颤法、打法等。

常用手法

通过现场演示或视频教程,展示各种推拿手法在儿科中的具体应用,包括操作步骤、力度掌握、频率和持续时间等。

示范操作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针对患儿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针灸推拿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

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儿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操作规范和安全,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和风险。

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症。通过针灸刺激相关穴位,调节患儿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改善遗尿症状。

案例一

推拿治疗小儿消化不良。运用推拿手法刺激患儿的腹部和背部穴位,促进胃肠道蠕动和消化液分泌,缓解消化不良症状。

案例二

针灸推拿综合治疗小儿多动症。结合针灸和推拿两种治疗方法,调节患儿的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改善多动症状。

案例三

04

中药在儿科应用

性味归经

中药药性包括寒、热、温、凉四性,以及辛、甘、酸、苦、咸五味。归经则指药物作用的脏腑经络。

常用中药

如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具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功效;金银花(性寒,味甘,归心、肺、胃经),可清热解毒。

功效分类

中药按功效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等,各类药物在儿科应用广泛。

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烊化等,如矿石类、贝壳类药物需先煎以充分提取有效成分。

煎药方法

服药时间

注意事项

根据病情和药性确定,一般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服用,减少对胃肠道刺激。

避免使用铁锅煎药,以防药物成分与铁发生化学反应;服药期间忌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03

02

01

如“十八反”、“十九畏”等,指某些药物不能同时使用,否则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配伍禁忌

中药之间存在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等关系,影响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相互作用

儿童生理特点决定其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不同,需特别注意用药剂量和配伍。

儿科用药特点

案例二

小儿消化不良,运用中药消食导滞的治法,选

文档评论(0)

159****17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