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古镇之碧水.docx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PAGE页共NUMPAGES页

龙潭古镇之碧水

以水作为一个主题来回忆古镇龙潭的旧事是一种悲哀。龙潭顾名思义,水一定很发达,确实如此,一条梅树河串起密如蛛网的溪流,水一直是龙潭的主题。然而现在已经看不到这样的景致了,虽然小桥依旧,河边的建筑物依旧,但作为古镇灵魂的水是再也看不到河底的碎石与水中的草和鱼虾的清澈了。这几乎是所有以水乡命名的小镇共同的厄运,它们在田野里,在古镇的街巷里清清爽爽地流淌了几千年,忽然就泛起了恶臭,就好像一个纯洁的江南女子在一夜之间染上了天花,面目全非了。

龙潭的水最直接进入人们视线的就是临街的那条河。这条河完全是古镇诞生的根由,街道从北向南顺河而建,小河也以街为邻,一路流去。就像街道有时会出现一个个的岔口一样,河流也经常会出现一个个的口子,它们流入的是一条条溪流,清澈而明亮,其实是一条条泉水,溪流上又串起个个自然村落。所以,河里的水是活水。这一点显然十分重要,因为龙潭人的饮用水源也是这条小河。

河里的水曾经是非常清冽的,如果要说有杂物,就是秋天从河边的梧桐树上飘下的黄叶(十分令我不解的是河边的梧桐树在六十年代,也许是七十年代的某一年被连根挖得干干净净,原来绿叶成荫的街头一下子变得光秃秃了,仿佛一个长发少女在一夜之间循了空门,剪了青丝一样),这些黄叶在河面上飘荡,像无数叶彩色的小舟起伏,显得颇为雅致。随着风的吹拂,黄叶们也会慢慢地消失在河面上。那时,龙潭是没有自来水的,河里的水可以放心饮用,没有人想过有一天他们会有再也不能从河里取水喝了这样一个残酷的结局。

房子建在河边的龙潭人取水有好几种方法。最常见的当然是提一只水桶去河埠头打水,夏天的时候还有更懒的,为了用凉水擦席子,就有人索性从二楼的窗子里放下绳子来,水桶就吊在绳上,灌满了水再一晃一悠地向上提,等水桶快到窗口时,就一用力,悬空拎进房间里去了。

镇上人洗菜淘米都是直接到河边去的。有时,淘米时,会有一尾小虾或一条小鱼游进米箩(龙潭人喊稍芨)里,若是没发现,就与米一起烧进饭里面去了。等饭熟了,盛饭时忽然发现饭里怎么跳出来一条小鱼或一尾虾。如果这米是小孩淘的,就会受到连淘米也淘不干净的批评。现在的城乡都很难觅米箩了,这是一种用竹篾或白铁皮制作而成的圆形器具,上部的开口要比下部的封口直径大一些,箩的四周有无数个小孔,淘米时谷屑尘埃等就从这些小孔中随水漾出去。手在米中搅拌数圈,再将米箩沉入水中,(当然不能将水没过箩口,不然米就会从箩口浮出去的,我刚开始淘米时就经常会将米当作谷屑漾到箩外去的)谷屑与其它的如米泔水就浮在上面,随着手的移动,箩从另一个位置提上来,米就算基本淘干净了。一般的主妇在淘米时还会带一只水桶,顺便汲一桶水回家煮饭。

镇上人家几乎家家都有一只或两只水缸的,是蓄水用的。这种水缸体积较大,一般放置在灶间,它起两个作用,一是烧水做饭,另一个作用外地人未必知道,是消防用的。古镇的绝大部分房子都是木结构,火烛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引起火灾,家里备着一缸水心里踏实,虽说真要烧起来,一缸水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但有总要比没有好。更重要的是,龙潭人自古以来就有防火救火的良好习惯,离镇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有一户人家,专门义务做救火的活,哪儿有火警了,铜锣或瓷盆一敲,他们就扛起救火洋龙出发了。这种土制的灭火设备,完全靠人工操作,很早出现在江南民间,现在尽管已经废弃不用了,但它们曾经为古镇的平安做出过杰出贡献。如果我没有记错,这些设备现在应该陈列在龙潭的民俗馆万寿宫。

有天井的人家还会在园子里置一只大水缸,接天落水用,作用与灶间的水缸是一样的,但天落水的味道有些微甜。无论是天落水还是从河里打来的水,都是很清的,所以,这些水缸里还会养着鱼和鳗。这也是有理由的,一方面可以吃鲜活的水货,更重要的是这些鱼和鳗在水中的呼吸能净化水质,因此,古镇人家在水缸里养的鱼或者鳗通常是不吃的。

龙潭镇外的田野里有纵横交叉的河流。这些河里的水自然也是非常清澈的。它们的作用主要是浇灌农田。大面积的浇灌用得是抽水泵。水泵的管子有一个小孩双臂合抱那么粗,它们是被装在一只木船上,后来是水泥船上,开动水泵时,水从管口喷出来,白哗哗的。水通过水渠流向稻田或麦田油菜田。如果是夏天,小孩就会去水渠玩水(小孩天性是爱玩水的),他们将双手扶在渠的两边,迎着水泵管子口勇敢地挺起胸,岂料,水流是很急的,他们一下子就被冲跨了,整个人都被粗大的水注冲得东倒西歪,也有一下就摔倒的,顺着水渠滋溜滑开去了。水渠里会有鱼,它们显得颇为悠闲,这些鱼不知是怎么从河里游入田里的。我一直认为它们是从抽水泵里随水一起抽上来的,但也有人反对我的判断,他们认为这不可能,如果从水泵里抽早就抽死了,不抽死也要抽昏了,怎么可能还会游得这么轻松。另一个解释是这些鱼是在发大水时河流里的水漫上田地时游进来的,然后就在水田里繁殖,这个假设现在看来可能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6****35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