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解析】第17课教材图片说明-选必一.ppt

【知识解析】第17课教材图片说明-选必一.ppt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南京玄武湖黄册库示意图明朝在玄武湖湖心的五个小岛上修建黄册库,用以贮存国家的户籍册黄册。黄册是明朝的户籍册。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下令州县以下推行里甲制度,以110户为一里,其中丁粮多者10户为里长,其余100户,每10户为一甲,设甲首一人。以里甲制为基础,朱元璋命户部核查全国的户口和土地,编制户籍册和田土册。各府、州、县以里为单位编制户籍册,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等信息,并规定每十年重编一次。户籍册编成后,抄成四份,布政司、府、县各存一份,一份呈送户部,“册面黄纸,故谓之黄册”,因为与赋役密切相关,又称作“赋役黄册”。根据学者的研究,早在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便开始建立里甲和小黄册制度,而后来成熟的黄册制度,就是继承户帖和小黄册制度而来。从洪武十四年(1381)到崇祯十五年(1642),明朝总共27次攒造黄册。这些黄册,最终都收藏到玄武湖湖心五个小岛上的黄册库中。本图选自《明代黄册制度》(韦庆远著,中华书局1961年版)。南京玄武湖黄册库示意图2.元朝亦集乃路户籍文书元朝亦集乃路户籍文书文书编号F125:W73,竹,长25.8厘米,高32.3厘米,行书。亦集乃路是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改西夏黑水镇燕监军司置,属甘肃行省,治所在亦集乃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亦集乃即西夏语“黑水”之意。元朝在此屯田。文书的内容为亦集乃路民户的户籍,包括人口、财产等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党项人即兀汝家的户籍中记有驱口二名:男子赤屈、妇女金祖。即兀汝是亦集乃路屯田农户,家中的这两名驱口为他耕种土地,他们应是党项人。文书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出土,现藏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本图选自《中国古代历史图谱·元代卷》。3.明嘉靖严州府遂安县黄册原本明嘉靖严州府遂安县黄册原本现存明朝黄册不多。据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统计,已知的黄册遗存文书只有12种,其中《嘉靖四十一年严州府遂安县十八都下一图黄册残本》为上海图书馆藏。本图选自《中国古代历史图谱·明代卷》下册。4.徽州府祁门县汪寄佛户帖徽州府祁门县汪寄佛户帖明朝户帖制度初行于洪武三年(1370),据说最早由庐陵人陈灌在任宁国知府时所推行,后来朝廷以其法诏行天下,但实则在宋元时期就有户帖的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善本库现藏有明洪武四年安徽祁门十西都住民汪寄佛户帖一件,厚麻纸,圣旨部分雕版墨印,户籍内容用正楷毛笔填写。原件长宽各36厘米,四周细线双边,外层边栏长宽各34厘米,内层边栏长宽各30厘米,两层边栏之间印有梅花图案。其内容如下:“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钦奉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们)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军。钦此。除钦遵外,今给半印勘合户帖,付本户收执者。一户汪寄佛,徽州府祁门县十西都住民,应当民差。计家伍口,男子叁口,成丁贰口,本身年叁拾陆岁,兄满年肆拾岁。不成丁壹口:男祖寿年肆岁。妇女贰口:妻阿李年叁拾叁岁,嫂阿王年叁拾叁岁。事产:田地无,房屋瓦屋叁间。右户帖付汪寄佛收执,准此。洪武四年口月口日。深字伍佰拾号。”(参见吴展《明代户帖的史料价值与版本价值》,《中国史研究动态》5.明洪武河南卫辉府汲县迁民碑明洪武河南卫辉府汲县迁民碑此碑真实地反映了明初由山西泽州向河南迁民的情况。碑文中写道:“山西泽州建兴乡大阳都为迁民事,系汲县西城南社双兰屯居住。里长郭全,下人户一百一十户:甲首朱五……”等,末署“维大明洪武贰拾肆年仲秋月日碑记,石匠王恭”。因此,碑文也反映了明初里甲的状况。碑石现藏于河南卫辉市博物馆。本图选自《中国古代历史图谱·明代卷》下册。6.朱子社仓朱子社仓中国古代的政府为了救灾一般设有常平仓、预备仓,用于平抑粮价和救济。社仓则是古代民间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救助模式,一般由乡绅发起,小范围内互助性地共同投入和维系,到南宋时期经朱熹等人的提倡而具有较大的影响。1168年,因为福建饥荒,乡民缺食,朱熹请求地方官借拨常平仓粮六百石给他,创建社仓。朱熹在家乡崇安县(今福建武夷山)的五夫里创办社仓,用以储粮备灾,并且规范了社仓的管理模式,夏天出借,冬天偿还,每石纳息米,但遇饥年则利息减半或全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958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