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

学生:漆露

摘要: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关键词:李白思想复杂性

一、导语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下面将从他的政治观,人生观,宗教观,文学观来议论。

二、思想复杂性的表现

1、政治观

李白是一位“欲献济时策”、“敢进兴亡言”的伟大诗人。他生活在儒、释、道、侠均相当盛行的唐代,之家思想都会对他产生影响,然而儒家积极用世思想对诗人尤为深刻。这种影响与诗人的家庭教养、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诗人的主导思想,即建功济世,有献于国家和人民的意愿。诗人的政治思想是“事君安民”。

诗人自幼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有浓厚的忠君观念。在诗人看来,从忠君到事君,这是他一生追求的美好愿望之一,诗人晚年在《赠张相镐》中曾云:“一生欲报主,百代思荣亲。其事竟不就,哀哉难重陈。”他希望自己能像管仲、诸葛亮那样,由草野一举而为国相,辅佐君王,为安定天下做出贡献。对于先秦策士鲁仲连和东晋谋臣谢安,在国家危难之时屡建奇功,辞爵谢金,心中慕之,赞叹不已:“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心中慕之,赞叹不已:“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未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尝高谢太傅,携妓东山门。楚舞醉碧云,吴歌断清猿。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余亦爱此人,丹霄冀飞翻。”诗人一生耿耿于怀的事情就是“愿为辅粥”,而当其辅助君王安邦定国的宏愿不能为世人理解时,他的济世思想变化为内心深沉的痛苦:“欲献济时策,比心谁见明”,“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诗人的政治观既有忠正爱君的一面,又有忧民爱国的一面。诗人热衷于“事君”,其目的在于安民定国,如何才能安民定国,儒家坚持“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原则,李白基本上继承了儒家“爱人”和“推恩及民”的思想,在治国问题上主张安民以仁,反对苛政重刑。他在《任城县厅壁记》中明确指出,治民之事应“宽猛相济,弦韦适中”。这样,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使整个社会早出现“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浮人少荡析,爱客多逢迎。”的和乐局面。

建功济世是贯穿诗人一生的主导思想,然而这并不意味在诗人思想中就不存在矛盾。实际情况是,在诗人思想中始终存在人世与出世、济世与独善的矛盾。诗人由于受到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的影响以及道家超脱尘世、追求绝对自由思想的熏陶,其出世、独善思想的产生是由来已久的。二十岁以前就和一些隐士、道教徒在岷山隐居,修炼道术。安陆时期和东鲁、梁园时期,在长达二十八年时间里,他经常栖隐山水,寻仙访道。诗人声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愿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据宋代葛立方云:“李太白《古风》两卷,近七十篇,身欲为神仙则殆十三四”。诗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求仙学道,这个问题是要做具体分析。安陆时期,诗人隐居学道绝非出于迷信、消极遁世,而是为了养望待举,把它作为政治前途打开出路的一种特殊手段。东鲁、梁园时期,当济世思想蒙受沉重打击之后,诗人求仙访道,一是为了寻找寄托,正如诗人所言:“人间不可托些,吾将采药于蓬丘”;二是为了挥

文档评论(0)

182****661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