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课堂实录13-人教课标版.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课件显示)

“荷塘月色”标题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有苦闷彷徨,心情“颇不宁静”的时候,每个人都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减压,或借酒浇愁喝个一醉方休,或“悟言一室”畅叙幽情,把心中的不悦倾泻个痛快,当然,去野外走走,去大自然中散散心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朱自清先生在“颇不宁静”的时候选择的正是去大自然中散散心的方法,今天,我们就跟随他一起走进他心中的那片荷月世界吧。

二、整体阅读:

~(第一部分)~

师:作者开篇点题就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们把这种直接写出自己的情感的方式叫做直抒胸臆(板书——直抒胸臆)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因为心中不宁静,想起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因此为了寻找宁静。外出散步。

这是夜游荷塘的缘起。

(课件显示)

在走向荷塘的路上,作者的心情如何呢?还是不宁静的吗?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说明?

师:那么在走向荷塘的路上,作者的心情如何呢?有没有产生什么变化呢?还是不宁静的吗?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说明?请大家带着问题,听林培彦同学朗读第两个自然段。

生:(朗读第、自然段)

师:很好,现在请大家告诉我作者在走向荷塘的路上,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喜悦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他是喜悦的了吗?

生:①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地方暗暗透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了吗?

生: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③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师:很好,我们同学很快就能抓住这些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在抒情散文中,我们把这种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的方式称为直抒胸臆。

师:好,作者在走向荷塘的路上,他感受到了喜悦,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第自然段。

生:(朗读第自然段)

师:同学们体会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了吗?

生:(点头)体会到了。

师:那么,你们体会到的喜悦是因为在这个段落中出现了直抒胸臆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了吗?

生:(摇头)不是。

师:那是因为什么呢?

生:是因为作者对景物的描绘。

师:很好,那么在抒情散文中,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传达作者情感的表现手法,我们称之为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

师:作者置身于月光下、荷塘畔,对于这无穷无尽的大自然之美本应是尽情享用,痛快享用才是,那么作者此时的喜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喜悦呢?是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喜悦吗?是《囚绿记》中作者初见绿影时心中的那种喜悦吗?

生:不是。

师:既然不是,那么作者的喜悦又是怎样的一种喜悦呢?

~(第二部分)~

揣摩语言,体会情感

(课件显示)

在这一段描写“月下荷塘”时,作者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等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流水。

我们再来闻闻荷香。

最后,我们来赏赏荷花。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第自然段描写“月下荷塘”的图景中,作者都写到了哪些景物呢?

生:作者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等景物。

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吗?我们先来看看流水。作者是怎么形容流水的呢?

生:流水是脉脉的。

师:脉脉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生:水没有声音,但是饱含深情的样子。

师:很好,脉脉这个词让我们想到了一个成语——

生:脉脉含情。

师:好,流水是脉脉的,无声但又是饱含深情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写的是多么含蓄啊。这水如果是“哗哗”或“哗啦啦”的不是也能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吗?为什么作者感受到的流水是脉脉的呢?

生:(思考)。

师:接着,我们再来闻闻荷香。我们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下作者描写荷香的句子好吗?

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彷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师:作者是怎么形容荷香的呢?

生:缕缕。

师:缕缕这个词体现了荷香的什么特点了吗?

生:一丝丝,淡淡的,清香。

师:很好,那么,他又是怎么形容歌声的呢?

生:渺茫。

师:这荷香和歌声在这儿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都是若有若无、虚无飘渺的。

师:在这里,作者把嗅觉上的清香和听觉上的歌声联系到了一起,我们把不同感观之间的相通和转移的修辞手法称为——通感。

师:很有意思,作者笔下的流水不是“哗哗”的,荷香也不是扑鼻而来“浓浓”的香,是“脉脉”的流水,“缕缕”的香,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大家揣摩到作者是怎样的一种喜悦了吗?

生:(思考)。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自然景物特征的描写,突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喜悦呢?

生:淡淡的喜悦。

师:很好,下面,再让我们来赏赏荷花,请大家齐读描写荷花的句子。

生:齐读。

(课件显示)

作者笔下的荷花是这样的吗?为什么?结合文本,试从景物特征和作者情感两方面回答。

师:作者笔下的荷花是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的吗?

生:不是。

生:图片上的花很多,是粉红色的。

师:那么作者是怎么描写荷花的

文档评论(0)

134****923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