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课件(12张PPT)品质课件PPT.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课件(12张PPT)品质课件PPT.ppt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登山临雪心灵远游

——观学者游记,感人生情怀

《登泰山记》姚鼐

创设学习情境一

《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富有层次地写了“赤壁之水月”“历史之水月”“哲理之水月”,“水月”融“景情理”于一身,那么《登泰山记》又是如何融“景情理”于一身的呢?

景情理

学习活动一:登山临雪,品情析理。

1.初读寻“雪”,疏通文意。

2.深读赏“雪”,概括印象。

3.精思探“雪”,体悟情感。

4.深研悟“雪”,理解哲理。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范晞文《对床夜语》

景情理

时间/游踪

小细节

正面、侧面或映衬

大印象

体会特点、概括雪景图

情感

结合“印象”体悟

十二月至丁未

赴泰安

及登山途中

丁未

山巅

戊申晦,五鼓

日观亭

(戊申晦)

日观数里内

正:“乘风雪”

侧: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乘雪赴山图

兴奋、无畏

正:“苍山负雪”

苍山负雪图

喜悦、热爱

正:“大风扬积雪击面”

侧:“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侧:“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侧:“绛皓驳色”

风雪击面图

群峰负雪图

丹日映雪图

绛皓雪峰图

洒脱、乐观

热爱、赞美

正:“冰雪”“雪与人膝齐”

侧:“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寒天厚雪图

超然、豪迈

侧:“明烛天南”

深研悟“雪”,理解哲理。

经历风雪,不断攀登,以历绝美!

苍山因负雪而奇绝,人生因乘雪而精彩。

苍山负雪之美,雄浑壮丽之美,气象万千之美,

这是眼中“自然之风雪”,自然之美。

乘雪赴山之美,兴奋无畏之美,豪迈洒脱之美,

这是心中“人生之风雪”,人生之美。

“哲理之风雪”

姚鼐“登山临雪”写出了

“自然之风雪”“人生之风雪”“哲理之风雪”。

苏轼“夜游赤壁”写出了

“赤壁之水月”“历史之水月”“哲理之水月”。

创设学习情境二

学习活动二:神与物契,心灵远游。

任务:

结合创作背景及“水月”与“风雪”中蕴含的“情理”,对比苏轼“夜游赤壁”与姚鼐“登山临雪”的“目的”有何异同?

“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夜游赤壁

登山临雪

【赤壁之水月】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歌窈窕之章”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自然之风雪】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若带然。”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历史之水月】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生之风雪】

“大风扬积雪击面”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哲理之水月】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哲理之风雪】

“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

【愉悦】

【悲伤】

【超然物外】

精神突围、豁达成熟

心灵安放、华丽转身

【以历绝美】

【洒脱】

【喜悦】

自然山水,安放心灵。

目的

自然山水安放心灵

暂将心灵寄山水,神与物契我自安。

苏轼“夜游赤壁”——对比——姚鼐“登山临雪”

异中有同

总结全文

登山临雪

苍山因负雪而奇绝,人生因乘雪而精彩。

心灵远游

暂将心灵寄山雪,神与物契我自安。

布置作业

1.梳理文中的“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等文化常识。

2.群文对比,神与物契。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文人在自然山水中安顿自我”的文化传统,文人寄情自然之景,以获得物我相融、神与物契的精神境界。请完成以下题目:

①《醉翁亭记》:欧阳修把心灵安放在自然山水中,

将之情与的人生之理融入中;

②《小石潭记》:柳宗元把心灵安放在自然山水中,

将之情与的人生之理融入中。

谢谢

文档评论(0)

136****61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