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蝶恋花》教学设计
作者:郭天彪
《文学教育下半月》年第期字数:字体:
汤炳正先生谈到诗词鉴赏的时候曾说:“欲知山川之美,品物之盛,则当身莅其境,心领神会,方能知其全而得其真,贵在自寻自悟,不能人云亦云。”语重心长地道出了诗词鉴赏的要诀——“入得其中,出乎其外”。走进意境,能真正领略诗词的含义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这堂课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通过对词中具有普遍审美意义的意象含义的把握、对意境中意蕴的迁移和挖掘引导学生走入词中。通过这节课,让学生试着思考诗歌意象和意境的联系。能够拥有点“具有悠久传统的审美情怀”。
在教学目标中体现三个维度的结合:梳理本首词的在语句上的含义,体会词中包含的感情。体会本首词中包含的传统意象的传统含义。对传统文化现象进行分析,理解现象背后所蕴涵的意义。
导入课文:春天,百花盛开,蝴蝶在花丛中飞翔的图景常常让我们留连忘返,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蝴蝶为什么要留恋于花丛吗?也许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蝴蝶是为了食物而留恋,但这个解答实在太过冷漠。文学家们对此有自己诗意的理解。张爱玲的好友炎樱说“每一只蝴蝶都是一朵花的精魂,回来寻找前生的自己”。那是一种天生的爱恋:蝴蝶生来就是要恋上花的,而花生来就是在等待那飞翔的精灵。故而“蝶恋花”三字,光从字面上就足以让人心动,这种情感早已被古人所咀嚼,梁简文帝就有“翻阶蛱蝶恋花情”的诗句,其后这一诗句的精髓,被晏殊所喜欢,他把唐教坊曲和敦煌曲子词中的《鹊踏枝》的词牌,改成了现在的《蝶恋花》。这就是词牌名《蝶恋花》的由来。从这些看来,《蝶恋花》充满了相思之意。那么我们先读一读,晏殊的这首《蝶恋花》的情感是否如我们对词牌的解读呢?
整体感知:
.跟着音乐,全体学生一起朗诵这首词,体会这首词的情感。
明确:从“愁”“泣”“离别”等细节看出,这首词是一首伤离怀远之作。
.体会主人公的身份,是一位男士还是一位女士?这种思念会是对亲人还是对爱人呢?
明确:从“菊”“兰”“彩笺”及词中和婉细腻的心理特征,我们可以猜测也许是一位女孩。抒发的是主人公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之情。
导读品味诗歌:
我们通过整体的感知获得了对词的初步印象,对它的情感有了大致的肯定,那么我们就回到每一诗句,去挖掘其中的情感。
.分析“槛菊愁烟兰泣露”,从“愁”和“泣”可以看出作者对菊和兰的人格化,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入进客观事物中去了。那么要追问的是,为什么用的是“菊”和“兰”这两种植物?要知道,如果只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用别的植物也是可以的!
明确: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寒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陶渊明《饮酒》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赠刘景文》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菊在古代的意象特征往往是高洁、傲岸不屈、淡雅(人淡如菊)的。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清·刘灏《广群芳谱》
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东风时拂之,香芬远弥馥。——明·孙克弘《兰花》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清·郑板桥《高山幽兰》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明·陈汝言《兰》
兰花在古诗词中的意象特征往往是高尚、典雅、坚贞不渝的,兰花被视为幽谷中的“君子”,同时也表示虔诚,兰薰桂馥,以示历久不衰。同时兰花幽玄高雅、超凡脱俗,可以作为知识分子的象征。
(注意:开放季节:大多数引种栽培并有香气的兰花的花期集中在冬、春季,其次是秋季。而夏季开花的种类大多是没有香气的附生兰。)
总结:可见,兰和菊的共同特点是高洁,高雅,超凡脱俗,气度不凡的。作者在这里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其实也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的品质。给读者的感觉是如果他是男的那一定是个君子,如果是个女的,那一定是个淑女。
.分析“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注意标点的设置,本册教材把“罗幕轻寒”和“燕子双飞去”放在同一个句子里。两者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明确: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衬出人的孤独。这两句只写客观物象,不着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表情非常委婉含蓄。
.分析“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这里用到了明显的拟人修辞,表达了一种埋怨的情感。但是这种埋怨是无理的。怎么理解主人公对月亮的埋怨之情?主人公受“离别”之情的煎熬和月亮有什么关系?
明确: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