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第7章6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锚杆支护理论悬吊理论组合梁理论组合拱理论最大水平应力理论全长锚固中性点理论松动圈理论围岩强度强化理论锚固力与围岩变形量关系理论锚固平衡拱理论煤巷锚杆支护设计方法锚杆支护理论

悬吊理论认为锚杆支护的作用就是将巷道顶板较软弱岩层悬吊在上部稳固的岩层上。图1悬吊理论示意图锚杆的悬吊作用主要取决于所悬吊的岩层的厚度、层数及岩层弯曲时相对的刚度与弹性模量,还受锚杆长度、密度及强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理论提出的较早,满足其前提条件时,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悬吊理论局限性: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即使巷道上部没有稳固的岩层,锚杆也能发挥支护作用。

图2组合梁理论示意图组合梁理论认为巷道顶板中存在着若干分层的层状顶板,可看作是由巷道两帮作为支点的一种梁,这种岩梁支承其上部的岩层载荷,如图2所示。使用锚杆将各层“装订”成一个整体的组合梁,防止岩石沿层面滑动,避免各岩层出现离层现象。在上覆岩层荷载作用下,这种较厚的组合梁比单纯的迭加梁,其最大弯曲应变和应力将大大减小,挠度亦减小。而且各层间摩擦阻力愈大,整体强度愈大,补强效果愈好。局限性:在处理岩层沿巷道纵向有裂缝时梁的连续性问题和梁的抗弯强度问题。组合梁理论

组合拱理论图3组合拱理论示意图在拱形巷道围岩的破裂区中,安装预应力锚杆时,在杆体两端将形成圆锥形分布的压应力,如果沿巷道周边布置的锚杆间距足够小,各个锚杆的压应力相互交错,这样使巷道周围的岩层形成一种连续的组合带(拱)。如图3所示。组合拱可承受上部岩石的径向载荷,如同暄体起到岩层补强的作用,承载外围的压力。局限性:组合拱理论需对被加固岩体本身力学行为及围岩—支护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探讨。

最大水平应力理论巷道顶底板的稳定性主要受水平应力影响,且有三个特点:图4不同巷道布置方向的应力效应与最大水平应力平行的巷道受水平应力影响最小,顶底板稳定性最好。与最大水平应力呈锐角相交的巷道,其顶板变形破坏偏向巷道某一帮;与最大水平应力垂直的巷道,顶底板稳定性最差;

全长锚固中性点理论理论认为靠近岩石壁面部分(锚杆尾部),锚杆阻止围岩向壁面变形,剪力指向壁面。在围岩深处(锚杆头部),围岩阻止锚杆向壁面方向移动。锚杆上的剪力指向相背的分界点,称为中性点,该处剪应力为0,轴向拉应力最大。由中性点向锚杆两端剪应力逐渐减少(图5)。图5锚杆受力曲线局限性:难以解释锚杆尾部的断裂机理,有人认为是由于该理论假设未设托盘之故。

松动圈理论围岩松动圈的存在是巷道固有的特性,它的范围大小(厚度值L)目前可以用声波仪或者多点位移计等手段进行测定。巷道支护的主要对象是围岩松动圈产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碎胀变形力,锚杆承受拉力的来源在于松动圈的发生、发展;并根据围岩松动圈厚度值的大小,将其分为小、中、大三类。围岩强度强化理论(a)岩体锚固后,其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均得到提高,随着锚杆布置密度的增加,强度强化系数逐渐增大。(b)锚杆可有效改善原岩体的力学参数,随着锚杆布置密度的增加锚固体峰值前的E,C,φ与峰值后的E,C,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c)利用锚杆支护,可以提高锚固区域岩体的强度,可以有效的减小巷道围岩塑性区,破碎区半径及巷道表面位移,保持巷道围岩稳定。

锚固力与围岩变形量关系理论锚固平衡拱理论理论对锚杆锚固力的内涵及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锚杆对围岩的锚固作用是通过锚固力来实现的,而锚固力是依赖围岩变形而产生和发展的。理论认为,锚杆加固对于提高围岩自身的最大承载能力没有明显效果,但在围岩产生塑性破坏后,对提高围岩的残余强度及承载能力有显著作用。迄今为止,对锚杆支护机理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缺乏行之有效的、合理的计算方法,理论分析、数值计算与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别。

采动影响的定量评价方法煤柱尺寸与巷道围岩变形的关系图6阳泉丈八煤上分层回采巷道一侧采动影响期间的围岩变形与煤柱宽度的关系煤柱宽度与巷道围岩变形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巷道围岩变形与护巷煤柱宽度之间明显地呈现三个区域:第二:为随着煤柱宽度减小,巷道围岩变形增长迅速的急陡区域BC(图中煤柱宽度从20m减小到10m左右的区域);第一:为随着煤柱宽度增加,巷道围岩变形衰减平缓的区域CD(图中煤柱宽度20m~30m以上的区域);第三:为随着煤柱宽度进一步减小,巷道围岩变形变化不大或略有升高的区域AB(图中煤柱宽度10m以内的区域)。

围岩变形量与煤柱宽度间近似呈高斯分布。故设围岩变形量S(x)与煤柱尺寸x间的关系为:上式中有5个待确定常数,其中k1>0。当x→∞时,则S(x)=C即为未受采动影响的变形量,通常以煤柱极限稳定宽度(x=B0)时的变形量来近似表达未受采动影响时的变形量C,即C≈S(B0)。设受采动影响的变形量为S’(x),则由上式得:两侧取对数,得:

对于n组实测值

文档评论(0)

185****85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爱教育,专注于教育领域创作与分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