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各盟市名称的由来.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内蒙古各盟市名称的由来

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城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蒙古文《俺答汗传》中。是书载有:“大名扬天下的圣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藏历,即明隆重庆六年,一五七二年),召集举世无双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阳、哈屯河之滨,始建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壮美丽的呼和浩特。”“哈刺兀那”,蒙古语为黑山,明清著作中又称作“哈朗兀”、“喀朗乌”、“漠喀喇”等,即今大青山。“哈屯河”,为呼市西北乌素图谷汇流而下的五里沙河,即《绥远通志稿》中之“札达海河”。《俺答汗传》中的呼和浩特之称,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记载。该书约成于1608至1612年间。1611年瞿九思编撰的《万历武功录》中的《俺答列传》记载着:明朝为俺答所建之城命名“归化”。其含义为:“归化远人”或“远人归化”,明显地带有歧视、贬低少数民族的用意。后来明、清的许多著作中,便把呼和浩特称为“归化”了。关于城市的确切位置,清顾祖禹编撰的《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水泉营堡正北三百里,即归化城。水泉营堡即今山西偏关县水泉营村。这一记载与《俺答汗传》所记相符。1687年张鹏翱出使俄罗斯,他在《奉使俄罗斯日记》中写道:“抵归化城,蒙古名库库河屯。”这是把呼和浩特与归化并称的第一部著作。1719年范昭逵随兵部尚书范时崇西行,在所著《从西纪略》中记有:“二十二至二十九计八日,共起居于库库河屯即归化城也。”从上述各种著作中的记载,完全证实了:归化城即今呼和浩特的旧城。

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蒙古语“伊克”,即大;“昭”,在这里指庙。清代,鄂尔多斯两翼六旗(六旗七个扎萨克):左翼中旗(鄂尔多斯王旗或称郡王旗)、左翼前旗

(准格尔旗)、左翼后旗(达拉特旗)、右翼中旗(鄂托克旗)、右翼前旗(乌审旗)、右翼后旗(杭锦旗),后又分出右翼前末旗(扎萨克旗),共六旗七个扎萨克于伊克昭盟王乃召地方会盟,故称伊克昭盟。伊克昭盟是蒙古民族敬仰之地,因为这里耸立着蒙古民族的古代英雄人物——成吉思汗的陵寝。清代,在伊克昭盟内专另设达尔哈特一旗,看守成吉思汗陵寝,并由鄂尔多斯各旗的贤能者担当“吉农”(旧官职员)。

锡林郭勒盟。“锡林”,蒙古语指高原上的平野,“郭勒”,蒙古语河川。锡林郭勒盟得名于锡林河(郭勒)。该河发源于克什克腾旗西海尔奇克山的俄伦泊,西流约一百余里入西阿巴哈纳尔旗,称为锡林河(郭勒)。该河流域,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河水清澈,是牛马羊饱食的天然大草原。清代内扎萨克会盟,原定乌珠穆沁二旗;左翼旗(东乌珠穆沁旗),右翼旗(西乌珠穆沁旗);浩济旗二旗:左翼旗(东浩济特旗)、右翼旗

(西浩特济特旗);苏尼特二旗:左翼旗(东苏尼特旗)、右翼旗(西苏尼特旗);阿巴嘎二旗:左翼旗(大王旗)、右翼旗(小阿巴嘎旗);阿巴哈纳尔二旗:左翼旗、右翼旗,共十旗于锡林郭勒地方会盟,故称锡林郭勒盟。

哲里木盟(现通辽市)。哲里木盟得名于位在今哲里木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王府北的哲里木山。古文献上写作“者林目”。蒙古人称马鞍扯肚为“哲里木”。此山形同马鞍吊

带,所以蒙古人称为哲里木山。此地背靠峻山野林,面临一马平川,当时是“会盟出征围猎”的天然练兵场。清代札萨克会盟,原定科尔沁六旗:左翼中旗(达尔汉旗)、左翼前旗(宾图王旗)、左翼后旗(博王旗)、右翼中旗(图什叶图旗)、大路翼前旗(扎萨克图旗)、右翼后旗(苏鄂公旗);郭尔罗斯二旗:郭尔罗斯前旗(南郭尔罗斯旗或齐公旗)、郭尔罗斯后旗(北郭尔罗斯旗);扎赉特旗;杜尔伯特旗,共十旗于哲里木地方会盟,故称哲里木盟。

呼伦贝尔。呼伦贝尔草原,自古以蒙古民族最初肇兴的发祥地而著称于世。呼伦贝尔盟得名于呼伦池、贝尔湖。呼伦池,据史书记载,在唐代称为俱轮泊,元代称为阔涟海子,清代称为库楞湖、呼伦诺尔、达赉诺尔等,今称呼伦池或达赉湖。贝尔湖,元以前称为捕鱼儿海子(《蒙古秘史》写作“捕鱼儿”),清初称布雨尔鄂模(满语称湖为“鄂模”)、布雨尔池,后将布雨二字切读成贝,变成贝尔湖了。清代,呼伦贝尔地方是八旗总管制,未设盟。新中国成立之后,于一九五四年五月三十一日将呼纳盟改称呼伦贝尔盟,盟府设在海拉尔市。2002年,呼伦贝尔撤盟设市。

乌兰察布。“乌兰”,蒙古语红色;“察布”,蒙古语崖口。地在今呼和浩特市北红山口下。此地背靠奇峰争出的大青山,面临水草丰美的土默川,是具有天然屏障的可攻可守的军事要塞。清代内扎萨克会盟,原定乌喇特三旗:中旗(巴公旗)、前旗(克公旗)、后旗(喇公旗)、喀尔喀右翼一旗(喀尔喀达尔汉贝勒旗),茂明安一旗,四子部落旗,归化土默特旗(分左、右翼旗)于乌兰察布盟地方会盟,故称乌兰察布盟。乌兰察布盟第一次会盟地点在今呼和浩特市红山口下公主府(今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一中院内),并建一藏式白塔作为纪念。乾隆年间,土默特旗改特别旗,不属乌兰察布盟,直属清政府,故会盟地改

文档评论(0)

hao1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武汉豪锦宏商务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20100MA4F3KHG8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