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教学设计3-苏教版.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泣血真情思想深处的困窘

《报任安书》真情透析

教学目标:

真情是文章的命根子,了解书信体裁用真情写作的特点。

探究司马迁的思想魅力所在,积累典型的写作素材。

教学设想:

本课应该放在高三复习阶段进行,学生对司马迁及其作品都有了相当深入的了解,而以《报任安书》一文为突破口,可以说是对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大集结。

任何优秀的文章,流淌着的都是真情的血液。然何为“真情”?如何在作品中渗透真情?这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及个人的觉解程度都有密切关系,本节课正是想以司马迁为例,抛砖引玉。

积累典型素材,必须做到深、透、新。本节课正是学生对典型人物进行深入剖析与探究,从而洞察本质的训练,以期在写作中以深刻新颖取胜。

课型特点:思维拓展课写作指导课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方法:漫谈式与探究式相结合

教学重点:

.师(教):如何抛出问题,抛出什么问题来引起学生深入思考。要做学生思维的推波助澜者。

生(学):如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推理、联想和挖掘。要重视以文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概要)

重温学过的“表”“书”等文体特点。

从书信格式入手,以《出师表》《陈情表》《上枢密韩太尉书》《报任安书》为例,感受书信写真情的恳切之辞。

归纳。真情是文章的命根子,文章需载着真情过河。

第二课时:(问题探究法)

问题一

苏轼曾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思考:为什么说“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方法:提示讨论点拨渗透并解析新材料(漫谈)

提示:可以从司马迁写《报任安书》的意旨说起。

在写作背景中,他交代了自己因李陵事件被处以宫刑(一种极端残忍和不人道的刑罚),自己是如何痛不欲生,发背沾衣,肠一日而九回,他由此深深地被激怒了。在信中,他怀着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向世人倾吐了内心久积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不加掩饰地流露出对汉武帝不辨是非、刻薄寡恩的不满。在这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不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迫的处境(李陵兵败,实因汉武帝任人唯亲,任用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至,因而司马迁的辨护,就触怒了汉武帝,他因此受宫刑),有了新的认识。他要反抗,他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因此他并没有停留在愤怒上,而是在此基础上,对他所要加以叙述和研究的一直到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为止的一部中国通史进行认真的整理和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正是一位学者对君主的淫威和残酷的命运所能采取的反抗形式,也正是他要表达的隐忍苟活、发愤著书的根本。司马迁为完成《史记》著述,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是他信念坚定,定要实现“重于泰山”的生死价值观。不完成《史记》,誓不轻易去死,即使被误解也在所不惜,即使身心俱疲、濒临死亡也要坚挺。

引:其中一位读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对诗人来说,诗歌胜过生命;

对哲人来说,思想胜过生命;

对教徒来说,信仰胜过生命;

对学者来说,学术胜过生命。

有太多的东西比生命更有价值,有太多的东西需要付出哪怕是生命的代价去坚守。

结论:《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报任安书》等,这些文章中都渗透着作者深厚的人伦情感,读来令人震憾,不由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报任安书》一文有着比其它三篇更为深刻、复杂而又真切的情感,因此,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无羞耻心,其人必无同情心,其人必无谦敬心,其人必不为人;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不孝、不友、不仁、不爱,其人必不为人。

问题二

真情是文章的命根子。《报任安书》一文哪些方面体现了司马迁的泣血真情?

方法:提示讨论渗透并解析新材料(漫谈)

提示: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中,主要阐明了自己为什么发愤著书的原因,同时还表达了自己对友人,对亲人,对国家的真切而复杂的感情,尤其是自己遇到的极刑的真实感受。正因为对友人、对亲人、对国家君主有着浓厚的感情,才使他的思想陷入深深的困窘之中。

对友人,他先是挺身而出,为李陵辩护,但对于朋友任安的恳求,他却束手无策,十分被动,终没出手。任安被处以腰斩,司马迁自是悲痛万分、愧疚万分,又无可奈何。

对亲人,文中第三段也有交待。但需要补充的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对天文、历史、哲学都有深入研究。这对司马迁早期教育无疑有重要意义,将近十岁时,司马迁就随任太史令的父亲迁居长安,先后师从董仲书习《春秋》,从孔安国习《尚书》,司马谈临终前,把著述历史的未竟之业作为一项遗愿嘱托给司马迁,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潜心著史,万死不辞,可见其孝昭昭,其情切切。

对国家,尽管他已经意识到史官已跌落到“主上所戏弄,倡优蓄之”的地位,但他仍不忘职责,潜心修史,并担负起“秉笔直书”的义务和

文档评论(0)

浅唱愁淡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