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教学设计.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教学设计

PAGE

PAGE7

同角三角函数的教学设计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海实验高级中学蓝美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已知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中的一个,根据同角关系式,求其余两个三角函数值

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化简三角函数式

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证明三角恒等式

能力目标

通过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的推导,培养学生的探究研究能力。

运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求解三角函数值,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熟练运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巧化和证明三角恒等式,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

德育目标

通过求解、化简与证明,使学生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树立化归的思想方法,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规律,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求解各三角函数值,三角函数式的化简,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教学难点:求解各三角函数值时,正负符号的选取,三角函数式的巧化,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教学方法:问题法,学生自主探索完成。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探索出同角三角函数的两个基本关系式:;,并进行初步的应用.由于该节内容比较容易,所以,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的探索以及习题的解决,甚至是一题多解都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完成,即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知识发掘出来,并用以解决新的问题。必要时,教师可以强调以下几点:(1)同角是前提.(2)关系式的适用条件.(3)化简题的常用方法.(4)怎样优化解题过程.?

教学设计

问题情境

教师出示问题:上一节内容,我们学习了任意角α的三个三角函数及正弦线、余弦线和正切线,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你能得出它们之间的直接关系吗?

二、建立模型

1.引导学生写出任意角α的六个三角函数,并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角α的终边上任取一点P(x,y),它与原点的距离是r(r0),如图1:则角α的三个三角函数值是

2.推导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究:由勾股定理知,即;

解:由求得,则。又是第二象限角,所以,,.

有部分学生在“,则”中很容易直接开方,忽略了负数的情况。在求值过程中,若能避免直接开方的应尽量避免。这问题是基本关系的简单运用,可让学生独立去完成并在黑板板书,以便规范解题步骤,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题后反思。

反思1:若没有条件“是第二象限角”,怎么做?这时候就要对分第一,二象限讨论了。

反思2:已知,求角α的正弦值和余弦值。这时候,问题就没那么好解了。

由得,。代入,得5,。若是第一象限角时,,;若是第三象限角时,,。

由平方关系求值时,要涉及开方运算,自然存在符号的选取问题。如果题目没有具体指明α是第几象限角,一定要对α可能所处的象限,分类讨论。

例2:已知,求。

有了对上述反思2的认识后,学生逐渐对题目“已知”产生了条件反射。学生不难得出以下两种解法:

解法1:已知,,得,则

=3.

解法2:已知,当为第一象限角时,如图2,

由三角形可得,;同理当为第三象限角时,。

引导学生思考,出了这两种解法还有更简便的解法吗?关于与的一次式之值的问题,能不能化成来解答?

解法三:.

问题提供的仅仅是一种情景,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思考。若问题改成如下,反思1:;反思2:;反思3:+1

这时候,化归思想就显得特别重要。反思(1)中,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式子化成与有关,分子分母同除?那分式的1怎么办?联想到刚学过的,他们得出

==.

反思(2)中,学生第一反应是“怎么样子和前几道小题的不对?”分母怎么凑出来?分母是什么?学生又马上想到把1化成,=

=.反思(3)中,学生条件反射,又会把1化成,然后根据反思(2)的做法解答,但实际上,这个1并不需要化归,

+1=.这时候,我们又得到反思(4)

+2010,解法如反思(3)。

对于这种关于和的一次或两次(齐次)式的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一定是关于和的齐次式,或能化成齐次式的三角函数;(2)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是利用,可用()去除原式分子、分母的各项,将原式先化成的表达式,再整体带入求值。

例3:求证:

证法1:左边==右边。证毕

对于三角恒等式的证明题,要细心观察等式两边的差异,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使证明简便。引导学生寻找更多的证明方法。例如从右边能证到左边吗?

证法2:右边==左边。证毕

证明题除了从左边证明到右边,或从右边证明到左边外,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观察证明题的两边,十字相乘法后,式子旨在证,但这是个恒等式。于是我们发现另一种证明方法。

证法3:,

证毕

作业布置

1.已知,求。

2.已知,求。

3.已知,求。

4.证明:

通过题后反思和一题多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节学生的自主性心理特征,即自尊、自信、自律和自我激励,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8****18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