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子生产技术课件—大豆病害识别及防治技术.pptx

大豆种子生产技术课件—大豆病害识别及防治技术.pptx

  1. 1、本文档共8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豆花叶病的识别及防治

教学目标1.掌握大豆花叶病的为害症状、发生规律;2.学会大豆花叶病的防治方法。

大豆花叶病是世界各地大豆上的一种普遍发生的重要病毒病害。该病在日本、朝鲜、前苏联、北非均为影响产量重要的因素。我国东北三省生产田中发生的病毒病中花叶病占90%以上,山东占80%。皖北、江汉平原、山东等地因此病减产40%以上。该病不仅引起减产还使质量下降,所导致的种皮斑驳形成褐斑粒,使商品豆降价,影响出口。

症状因寄主品种、病毒株系、侵染时期和环境条件的不同差别很大。主要症状类型有:一、为害症状1.轻花叶型:肉眼观察有轻微淡黄色斑驳,抗病品种和后期感病植株多表现此状。2.重花叶型:病叶呈黄绿相间斑驳,严重皱缩,叶肉呈突起,叶缘向后卷曲,叶脉坏死,植株矮化,暗绿色。3.皱缩花叶型:叶片皱缩、歪扭,叶脉泡状突起,植株矮化,结荚少。

4.黄斑型:轻花叶和皱缩花叶混生。5.芽枯型:病株顶芽萎缩卷曲,呈黑褐色枯死,发脆易断,植株矮化。开花期花芽萎缩不结荚,豆荚多畸形,上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斑块。6.褐斑粒。花叶病在种子上的表现,病株种子常产生斑驳,斑纹为放射状或云纹状。病株种子受气候或品种的影响,有时无或很少有斑驳。

二、病原物大豆花叶病毒soyheanmosaicvirus,简称SMV。属马铃薯Y病毒组(PotatovirusYgroup)。病毒线状,大小650~725nm×15~18nm。病毒在寄主体外稳定性较差,钝化温度55~650℃,稀释限点为10-2~10-3,体外保毒期为1~4d。血清反应和交互保护作用证明,SMV与普通豆花叶病毒和豆类黄化花叶病毒很相近。SMV寄主范围很狭窄,除侵染大豆外还能侵染细茎豆类,如蚕豆、豌豆、紫云英并显症。在绿豆和某些菜豆品种上无症带毒。野生寄主有田菁、白羽扁豆、洋刀豆等。

三、侵染循环1.越冬大豆花叶病毒主要在种子内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来源。2.传播该病在田间主要通过介体传播引起多次再侵染。已证明有30多种蚜虫传播,如大豆蚜、桃蚜、玉米蚜、棉蚜等。介体蚜虫的发生时期、数量和迁飞着落频次和距离直接影响田间病害的发生早晚、流行速度和为害程度。SMV还可通过汁液摩擦传播。

四、发生因素种子带毒率的高低与品种感病性和不同生育期的气候条件有关。1.品种感病性感病品种的种子带毒率高,重者可达100%;在大豆感病的生育期内,感病愈早,种传率越高;大豆开花前发病种子带毒率高,多数品种盛花期以后受病种子不再传毒,但某些高感品种初荚期发病仍有较低种传率。2.温度气温直接影响潜育期。潜育期短,流行速度快。平均气温29.5℃,潜育期4d;24℃时为6d;18.5℃为14d,但温度高于30℃时病株可出现隐症现象。所以气温较高的黄淮流域比东北发病重。带毒种子不一定都形成褐斑粒,即种子表面无褐斑不一定不带毒。

五、防治方法防治策略应采用不带毒种子,选育抗病品种和治蚜防病的综合防治措施。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不带毒种子建立无病田,提倡在无病田留种。种子田防病措施:一是播种前严格筛选,清除褐斑粒;二是大豆生长期间彻底拨除病株;三是种子田应与周围毒源(大豆及其他寄主作物)隔离100m以上,以防外源传播;四是避免晚播,使大豆易感期避开蚜虫高峰期。2.选育抗病品种我国现有栽培品种中多数属高感品种,目前也选育出一些抗病品种如铁丰18号(辽宁)、科系8号(黄淮地区)、吉林3号、绥农3号(黑龙江)等。

3.治蚜防病大豆花叶病发生流行与蚜虫数量和高峰出现早晚关系密切,所以将蚜虫消灭在点片阶段,才能取得防病效果。除用药剂灭蚜外,新疆用银灰薄膜放置田间驱蚜,防病效果达80%,此法只适用于小规模田应用。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识别及防治

教学目标1.掌握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为害症状、发生规律;2.学会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防治方法。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发病重时可造成叶片提早脱落而减产。

主要为害幼苗、叶片、叶柄、茎及豆荚。幼苗子叶生半圆形或近圆形褐色斑。叶片初生褪绿不规则形小斑点,半透明水渍状,转为黄色至淡褐色,扩大后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大小约3~4mm,病斑中间红褐色至黑褐色,外围具一圈窄的褪绿晕环,在病斑背面常见有白色菌浓溢出。病斑融合后成枯死斑块,使叶片部分或全部变黄枯死,提早落叶。一、为害症状

叶柄、茎部

文档评论(0)

学而思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而思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