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课堂实录5-苏教版.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前方》教学构思与实录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语文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中一个重点课题。尤其是在当前“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这一课题研究的意义显得更加突出。以前的那种靠大量耗时的课堂教学显然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必须坚决减下来,教学的效果必须提上去,那么我们一线教师就必须重视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问题。这就是减负增效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的最大挑战。

课堂活动是为了课堂教学目标而开展的,是运用、印证和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活动是载体,不是目的。活动多了,难免会流于形式。如果课堂活动与学生动脑脱节,活动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脱节,没有学生真实的体验与反思,那么这种课堂活动只能说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

笔者认为,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神态和肢体上的语言表达出的情感常常比口头语言表现出的情感更丰富。你的一个微笑、一个摇头、一个皱眉、一个手势,都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

另外,教学过程中的存疑,可以让不同意见的学生感觉到自己被重视。这是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前提。有些教师还不适应学生在公开课上提不同意见,这显然无法使学生真正加入到课堂中来,教学过程也就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了。

笔者最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苏教版必修一曹文轩的《前方》,课堂教学后感触颇大。“一石可激千层浪”,语文课堂上如何把握那个抛出去的“石”,以及“那个石如何扔”,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被层层激活。笔者认为《前方》这篇文本课堂教学的“石”应该是文本写作的基础——摄影作品。学生对图片的兴趣相对大些,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教学构思:由摄影作品切入对摄影作品的解读,由摄影作品解读过渡到对文本的解读,重点抓住文本中三个主要句子展开。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对摄影作品和文本解读,鼓励不同意见,适时开展学习讨论。教师在合适的时候表达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见解进行反驳。最终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理解人生之路中奋斗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作品介绍

《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与一般散文不同,它是以摄影作品为创作基础,结合了作者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写成的。

师:你觉得摄影散文应该怎么写?(简易问题,目的是带动学生的情绪)

生:介绍摄影作品,抒发感慨。

师:那么我们就先看摄影作品。(学生看课文开头的摄影图片)

生:好多人!(众笑)

师追问:好多是几个?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地方?

生:有男有女,外国人。

生:好像是印度人。你看那男的的鼻子,那女的穿的衣服。(众惊叹)

师赞扬:观察力很强。该生窃喜。

师再追问:那么他们在什么地方?

生众说纷纭。比较集中为火车,轮船。最后都比较赞同轮船。

师存疑:有不同才有意思。那就通过看文章来确认。

二.从文中找介绍摄影作品内容的部分

师问:原文哪些地方介绍了摄影作品的内容?找到后读一下。

生浏览,查找,勾划。

生:第小节。说明他们在路上。看来是火车。

生:不对。这里说的路,不一定就是陆路,海路也可能。(众生点头)(继续浏览)

生惊叹:啊,是汽车!第小节。这说“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众生纷纷翻阅)

师微笑:看来看书还是要细致些好。还有么?

生急:我找到了,第小节!这里说“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还说“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外”。(怕大家不信,还要大家看摄影作品。)(众生笑)

生:这第小节里还有啦。

众不信,生:我看过这一小节了,没了。

争吵声。

师微笑:别急。不管有还是没有,都要等他(生)说完再判断。

生不慌不忙:大家看这一小节的后面,那说“他们的心情就一定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这不就是说摄影作品么?(得意)(众懊恼:原来在反面,还在上面角落里!)

生补充:还有最后一小节。

师赞许:大家找得很全面。那么我们谁来总结下这幅照片?看图抢答,尽量用原文的话。自认为概括全的,且声音大的做代表发言。

生概括:在一辆“拥挤不堪的”“像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老掉牙的”、“破旧而简陋的汽车”里,有各式人等的印度男女,他们情态各异。其中“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窗外”,“眼睛里流露出”,“惶惑与茫然”,“他们正在路上”。

师:相当好!尤其是那句“他们正在路上”,“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那么“路”的尽头是什么?(问题难度不大,提问意图:过渡到对路、前方、家的理解)

三.文意文句解读和探究

师:路的尽头是家,或前方。(在黑板上画路前方家的示意图:前方——路——家)

那么作者借助摄影作品想表达哪些想法?精读文章,找原文语句,只要句,可以划句。

生读,思考,勾划,修改。

分钟

文档评论(0)

133****53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