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贵州省铜仁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

2024届贵州省铜仁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启用前★★注意保密

铜仁市2024年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二)

语文

2024年5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0世纪前半叶,一场由中国知识分子主导并参与的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大地兴起。这场运动既是他们对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进行的一次全方位反思与解构,也是对中国未来社会制度与发展道路进行的一次多维度探索与尝试。在这场运动中,晏阳初和费孝通等知识分子把对学术知识的追求与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结合在一起,自觉地投身于关于中国社会的知识生产中,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案。

晏阳初对中国农村弊端的判断经历了一个从主观认识到科学归纳的过程。1920年,晏阳初结合他在法国华工群体开展“识字教育”的经验,先后在湖南长沙、山东烟台、浙江嘉兴等地兴办平民识字教育,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之所以重视识字教育,是因为他发现中国农村的弊端就是“愚”’“穷”“弱”“私”。在他著名的《平民教育的宗旨目的和最后的使命》中,他将中西方直接加以对比来强调中国农村的落后:“试看欧美教育普及的国家,人人有读书看报之能力,两相比较,其智愚的相差,不啻天渊……我同胞弄到三万万以上的文盲……实为中世纪专制国家老愚民。”在他看来,中国农民在“智识”上的“愚昧”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晏阳初对中国农民做出愚穷弱私的“问题”诊断时,运用西方的标准来框定中国社会,从而慨叹两者“天渊”般的差距,这种对本土生活的异化感让他无形中增强了削足适履的内在冲动。

同样受西方文化教育并尊重现代科学原则的费孝通,既未对西方文明的长处和优势作出归纳,以便为我们提供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与落后加以总结,以便唤醒人民的觉醒。1936年,通过对花蓝瑶的实地考察,费孝通认识到,乡土中国的“文化组织中各部分间具有微妙的搭配,在这搭配中的各部分并没有自身的价值,只有在这搭配里才有它的功能”,所以,任何针对乡土中国的批判甚或改造,都“不能不先清理这个网络,认识它们所有相对的功能,然后才能拾得要处”。而晏阳初、梁漱溟等所推进的乡建运动,“老实说,是在拆搭配。旧有的搭配因处境的变迁固然要拆解重搭,但是拆的目的是在重搭,拆了要搭得拢才对。拆时自然该看一看所拆的件头在整个机构中有什么功能,拆了有什么可以配得上”。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对晏阳初所建构的“国民性”知识有所质疑,他每每以“乡村工作的朋友认为如何,实则情况怎样”的句式下笔,尤其对“农民愚穷弱私”的观点予以了直截了当的批评。他认为,乡村工作者们依据自己的想象赋予农民以愚穷弱私的德性,并进而想当然地要通过文字下乡的方式展开乡村教育,以图“启蒙”民众成“新民”。他指出,正是因为晏阳初没有抓住乡土中国问题的根结所在,没有掌握农民的真正需求,所以其乡村教育难以符合农民的胃口。

费孝通认为,要解决中国社会如何建设与发展的问题,首先就要弄清中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在江村的实地调查,他认识到:中国农村的真正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根据他的分析,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农业经济,而是一种“乡土工业在劳力利用上和农业互相配合了来维持农工混合的经济”,正是这种农村手工业才能让农民有点活钱来缴纳租税以及零星消费,然而,随着西方现代工商业的冲击,“农村手工业崩溃了,农村金融的竭蹶跟着就到了”,农民便“站在饥饿边缘上”了。此时,那些被知识分子们认为没有立场、不会发声的农民,便以行动作出了选择。乡村工作者们所能做的,就是重新恢复失衡的经济系统,努力调整传统的手工业使其转变成现代工业。费达生等知识分子的技术指导,地方精英的有力倡导,农民的积极参加合作社的态度,几方面的共同努力使得农民看到了现代工业在乡村复兴的希望。这一乡村工业的改造转化过程,也是一个失衡的社会经济系统重组的过程。费孝通亲眼看到了农民们的选择,了解到农民面对西方工业冲击所做出的回应,看到这种回应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希望,他认为,这种选择一方面可以减轻乡村建设所产生的巨大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减缓高度机械化大工业发展所造成的农村衰落。

为什么费孝通会采用完全不同于晏阳初的视角,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根结也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呢?费孝通后来把他的研究原则总结为“从实求知”。他没有站在“启蒙者”的立场去极力说服民众,也没有将自己当成普罗大众的代言人,在实地调查中,他看到了农民通过实践作出了选择,同时,他个人也通过学术实践潜移默化

文档评论(0)

183****182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3月2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