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叶《在灯光中》.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灯光中

①宜宾市李庄古镇,这地方虽是第一次来,于我的感觉却早就熟悉,因为听过多遍民国时期的“李庄故事”了。

②“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无条件地全盘接纳,这十六个字电文所蕴含的意味尽在于此。持着这份邀请函,1940年,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等一起迁入李庄。于是不足三千人的李庄,安置了一万两千名的师生。在这里,他们一住就是六年。

③六年,两千多个日子。这边厢大字不识,那边厢满腹经纶。这段时日硝烟战火,缺吃少穿、病着饿着,都是客居者们的常事……这些人都是怎么过的呢?

④在最普通的川式民居里,我找到了越来越切实的依据来回应内心的疑问。重重艰难困顿中,这些人的心力丝毫没有萎缩,甚至更为强劲。学业学术从不曾搁下,在断壁残垣里也在萌着芽,抽着叶,开着花,结着果。例子不胜枚举,同济大学医学院在李庄上解剖课,被村民误以为在“吃人”,为此开展了也许是最早的乡村医学普及教育。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在1940年9月安顿下来,10月就开始调查寻甸保保语,且看他们1941年的工作简历:

⑤1月,调查宜宾遗址,

⑥3月,调查新津、彭山等县遗址。

⑦7月,调查川康民族与文化,发掘彭山江口镇崖墓。

⑧8月,调查黔桂闽南语、洞水语、莫家语。

……

⑨也是在李庄,梁思成编写了具有奠基意义的《中国建筑史》。我看到了梁思成绘就的木塔图纸,虽然是复制品,但仍可见充沛的精准的科学之美。它线条如此流畅优美,又有着独一无二的个人神韵。你能想象吗,他当时的绘图工具,仅仅是最简单的鸭嘴笔和黑墨水。

⑩史语所离开李庄之际,留下了一块碑,碑顶是四字甲骨文“山高水长”。碑文通篇不过五六百字,翠竹影下,镌迹红得幽深。其中有言“幸而有托,不废研求”,让我的目光驻留良久。如果说学者们结结实实地做到了后四个字,那么胸怀大义的李庄人做到的则是前四个字。“不废研求”是学者的殊为不易,“幸而有托”则是民间的瑰意琦行①。这也正合了“山高水长”之意:山之高,是精神的超拔;水之长,则是人情的厚重。

?忽然想起几年前和几个朋友重走了当年西南联大的迁移之路。从长沙走到昆明,在山山水水间,我们重温着西南联大的往昔,重温着这一节历史的大课。这一节纬度宽阔的高能大课里涵盖了多少内容啊!爱国,战争,时代,启蒙,自由,文脉……仰取俯拾,一树百获。

?在昆明的西南联大历史资料馆里,有师生们留下的一些珍贵的史料级别的照片,让我们得以真切直观地感知到他们都经历了什么:他们睡地铺,挑脚疱,在野外支锅做饭,在极简陋的茶馆小憩;在贵州卢山时,苗民给他们跳了竹笙舞表示欢迎,曾昭抡教授跳了华尔兹作为回礼;在蒙自,当地百姓把房子腾出来,让师生居住,学生们自发兴办了夜校教当地的小孩子念书,让弦诵之声传遍了整个小城。

?他们也毫无浪费地进行了学业:对沿途之地进行了人文社会考察与地理写真。由国人来做这件事,这在湘黔滇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其中很著名的成果就是哲学心理教育学系的学生刘兆吉组织的诗歌采风小组采集到两千多首民谣,后来在闻一多先生的指导下编成了《西南采风录》。政治系学生钱能欣则根据自己的日记整理出了《西南三千五百里》,这是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的西南实录。

?“经过艰难徒步的天之骄子们,再也不会觉得祖国和人民是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了。”——展览图片上这句话,深得要义。

?某天午饭后,我们来到了湖南新晃县的龙溪口古镇。万寿街53号是当年清华、北大和南开的“旅行团辅导团驻址”。向前走几步左转是若水居,大门口右墙上有几块标牌,其中一块是“中国乡村儿童联合公益西南办”。

?在一个三岔街口我们延宕了一会儿,见一户人家门前支着一排雨棚,第一个棚下起着炉灶,正在做热气腾腾的大锅菜,一派热热闹闹的景象。这场景我很是熟悉亲切。

?这里的人们,也是西南联大的学子们当初“有托”的所在啊。

?又想起几年前曾参加过一次“探秘敦煌”的跨界文化活动,其间和同行者一起去拜祭了敦煌前辈学者的公墓。墓地就在敦煌石窟的对面,遥遥地隔着宕泉河。

?碑群的最高处,安息的是常书鸿和段文杰。

?1936年,常书鸿在巴黎街头看到了伯希和当年拍摄的敦煌壁画图集,大为震惊。他毅然回国。经过七年的颠沛流离之后,他才来到魂牵梦萦的敦煌。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他成了首任院长。这位院长做的都是什么活儿呢?给石窟安门,在窟外修墙,临摹壁画,晚上还要拿着棍棒巡夜,以防盗贼。

?1946年,段先生跟着常先生来到了莫高窟,再也没有离开。

?是的,再也没有离开!他和常先生都是。

?被称为“敦煌的女儿”的樊锦诗也情系敦煌,孜孜以求,奉献一生。毕业之后,她义无反顾地来到此地,开始了自己的敦煌人生。孩子让上海的姐姐抚养。无论多么艰难,她对敦煌、对莫高窟,都没有动摇。当年,她和马世长、关友惠等专家的一批论文发表,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19

文档评论(0)

zfcq2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