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语文参考答案(质检三)
1.B【解析】“道”“器”的表述说反了。
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项原文“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
至园林”,也就是说欧阳修、苏轼在诗画同构上功不可没,但不涉及园林。C项曲解文意,“而技巧好差的
评论就显得无足轻重了”错,原文是“远重视于”,并非“无足轻重”。D项原文“中国古人从来不愿将园
林作为仅通过技术手段即可获得的对象,园林超越了物质性和技术性可描述的范畴。”表明古人是将园林
艺术升级了,而非“具体营造技法很难描述”。
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留听阁“因诗造景”,支持“园
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意象为本”这一观点。B项,兰亭依山临水,又有
人类活动,支持“以山水为本,人介入山水,改造山水,而成真山水”这一观点。C项,强调的是中国古
典园林对日本园林的影响,文章并未提及材料论点。D项,辋川别业“集住宿、餐饮、采摘、垂钓、游览
于一体”,支持“可游、可居本身已经指明了此山水并非纯自然山水,而是经历了人类活动,经由人手改
造的环境”这一观点。
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①句是利用作画记录山林,②句是选石叠
石,③句是依山造园以局其间,④句是游览山水。根据文意其递增顺序应为④①②③。
5.①古人认为园林即便是人造的,也要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宝玉认为稻香村身处大观园中,
“此处置一田庄”,给人一眼假的感觉。勉强为之,虽精不宜。
②古人认为园林要“有山有水”,宝玉认为稻香村里都是人造山水,山无脉,水无源,缺少“山水”
内涵。
③古人认为园林要以人介入山水,改造山水,而成真山水,最高境界是可游可居,人与自然共存。
宝玉认为稻香村“峭然孤出”,周围无村镇市集,无桥梁寺庙等人居环境,无人介入的园林,不是上品。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旨在强调桥给人带来的历史的沧
桑感”错误,应为旨在强调石桥抵不过岁月漫长。C.题目中的小桥包括石桥和浮桥,作者说“似乎”,表
明不是真的忘记,而是有意这样安排的,浮桥引发了作者另一个层面的思考,所以单独列出。D.前后句不
存在因果关系。
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第二人称不能增强文章内容的客观性。
8.①借助时间回溯,由眼前桥追忆历史上桥的倡建、重修;
②借助空间转换,由流江桥溯流而上,写到更多老桥;
③借助桥梁材质的变化,由石桥写到浮桥。
④由桥及人,由小桥联想到修桥人。
⑤由实入虚,由作为实物的桥梁,写到桥梁负载的文化意义。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9.①思考:自己的先辈为何要修桥?认识:这是一种公德心,也是为自己积德;
②思考:老桥为何大多由民间捐建?认识:这是平凡民众对公益事业的责任感,对社会价值和生存
意义的追寻;
③思考:拆旧桥建新桥为何众说纷纭?认识:桥梁既见证了历史沦桑,承载着乡愁记忆,也代表着
交通便利,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但都是一种情感的真实流露。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0.BCE
11.D【解析】材料中“归”是称赞、称许之意。
12.C【解析】“不避权贵”错。“避”,躲开之意。此句意思是不挑选官职。
13.(1)如果你不去忧虑自己不能立德,而只担忧财物不足,我恐怕哀悼还来不及,又有什么可以
祝贺的呢?(“患”“吊”“何贺之有”宾语前置的句式,各1分,句意1分。)
(2)身处低位和身处高位时操行一样,身分低贱和身分尊贵时品德相同,这样就可以了。(“处
卑”“比”“斯”各1分,句意1分。)
14.①材料一从“安贫修德”的角度阐述;②材料二从“保持恬淡,不贪富贵”的角度阐述③材料三
从努力“克己复礼”的角度阐述;
(答出一点1分,三点3分)
15.D(都表现了“渴望归隐”的说法错。)
16.①前八句为第一层次,由莲的形象联想到食莲之事,表达了亲人之间的爱意。
②中间八句为第二层,由食莲之甘苦引发对为官的思索,由莲出淤泥而不染,表达要成为正、
有良知的官吏的追求。
③最后四句为第三层,写自己居住的环境,双井塘畔荷花盛开,表达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