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代诗歌五首》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pptx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五首》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pptx

  1. 1、本文档共10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V√

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

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

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的诗歌均为古体诗。但唐朝之后的

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古体诗又称古风,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

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来看,一般有四言、五言

、七言和杂言体。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

的诗体,包括绝句和律诗。

文体知识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文学常识

选自《陈子昂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

属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五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

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

(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

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

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

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

此诗。

创作背景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

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

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

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幽州台又名“蓟北楼”。

关于幽州台

诵读原文,读出节奏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注解

1.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怆然——悲伤的样子。

3.涕——眼泪。

4.前——向前看。

5.念——想到。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

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鉴赏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

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

染力。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

术感染力。

这首诗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

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xiān)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

之功。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与

“来者”分别指谁?

时间角度

L

“古人”:燕昭王一类的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未来的燕昭王一类的明君。

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明

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伤。

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

此景而涕下?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空间角度

俯仰天地,天高地远,寰宇苍茫,反衬

出诗人无比的渺小和孤单。诗人不禁怆然涕下。这种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伟大的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写法探究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

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

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

的艺术画面。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渺宽广的宇宙天

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

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

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登幽州台歌》中诗人登楼远眺,以北

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时不我待、孤独悲伤的感情。

概括主题

1.“怆然而涕下”写出了什么?

(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目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2.“独”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3.赏析第一句和第二句诗。

从时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4.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练习

……………

:

“念天地之悠悠”,你是怎样对“悠悠”

一词作出赏析的?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

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

文档评论(0)

人生风雪客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如果有遇到文件不清或断篇的或者需要转换文件格式的情况请联系我,会在第一时间帮你完成完整的文档。文档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本人将尽快予以删除,谢谢啦。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