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国医药大辞典》(1912年)这样记述三七:“三七功用补血、去瘀损、止血衄、能通
能补,功效最良,是方药中之最珍者。三七生吃,去瘀生新,消肿定痛,并有止血不留瘀血,
行血不伤新的优点;熟服可补益健体。”
医书记载三七之功效
《本草纲目》(1578年):“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
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
后服亦良。大抵此药气温、味甘微苦,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
《本草新编》:“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
效,加入于补血补气药中则更神。盖此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药得此而有安静之休也。”
《本草汇言》(1642年):“味甘微苦,性平,无毒。”
《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
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
《本草求真》(1778年):“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住痛。殊不知痛因血瘀而疼作,血因
敷散而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
《玉楸药解》(1860年):“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
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射,一切新血皆止。”
《医学衷中参西录》(1904~1924年):“三七,诸家多言性温,然单服其末数钱,未有觉
温者。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血衄要药。病愈后不至瘀血留于经络,证变虚劳(_凡用药
强止其血者,恒至血瘀经络成血痹虚劳)_。兼治:便下血,女子血崩,痢病下血新红久不愈(_
宜与鸦胆子并用)_,肠中腐烂,浸成溃疡。所下之痢色紫腥臭,杂以脂膜,此乃膜烂欲穿(_三
七能腐化生新,是以治之)_。为其善化瘀血,故又善治女子症瘕,月事不通,化瘀血而不伤新
血,允为理血妙品。外用善治金疮,以其末敷伤口,立能血止痛愈。若跌打损伤,内连脏腑经
络作疼痛者,敷之可消(_当与大黄末等分,醋调敷)_。凡疮之毒在于骨者,皆可用三七托之
外出也。”
《中国医药大辞典》(1912年):“三七功用补血、去瘀损、止血衄、能通能补,功效最良,
是方药中之最珍者。三七生吃,去瘀生新,消肿定痛,并有止血不留瘀血,行血不伤新的优点;
熟服可补益健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版):“甘,微苦,温。归肝、胃经。散瘀止血,消肿定
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这样记载三七:“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凡
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
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大抵此药气温、味甘微苦,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
能治一切血病”。
明代倪朱谟著的《本草汇言》(1642年这样记载三七:“味甘微苦,性平,无毒。”
清代黄元御著的《玉楸药解》(1860年)这样记载三七:“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
血而敛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射,一切
新血皆止。”
清代赵学敏著的《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这样记载三七:“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
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
清代黄宫绣著的《本草求真》(1778年)这样记载三七:“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住痛。
殊不知痛因血瘀而疼作,血因敷散而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
清代陈士铎在《本草新编》又名《本草秘录这样记载三七:“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
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于补血补气药中则更神。盖此药得补而无
沸腾之患,补药得此而有安静之休也。”
清代张锡纯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1904~1924年)-这样记载和论说三七:“三七,诸
家多言性温,然单服其末数钱,未有觉温者。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血衄要药。病愈后
不至瘀血留于经络,证变虚劳(_凡用药强止其血者,恒至血瘀经络成血痹虚劳)_。兼治:便下
血,女子血崩,痢病下血新红久不愈(_宜与鸦胆子并用)_,肠中腐烂,浸成溃疡。所下之痢色
紫腥臭,杂以脂膜,此乃膜烂欲穿(_三七能腐化生新,是以治之)_。为其善化瘀血,故又善治
女子症瘕,月事不通,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外用善治金疮,以其末敷伤口,立
能血止痛愈。若跌打损伤,内连脏腑经络作疼痛者,敷之可消(_当与大黄末等分,醋调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