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课件(共14张PPT).pptx

21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课件(共14张PPT).ppt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登飞来峰王安石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3、背诵默写古诗,并学以致用。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号,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其诗擅长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传世。介甫半山北宋柳宗元、韩愈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佑二年(1050年夏)。这一年王安石在浙江的鄞(yín)县担任知县,任期已满。他回老家临川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了这首诗。此时诗人正当而立之年,有很大的抱负。

整体感知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朗读节奏。

内容解析飞来山: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闻说:听说。寻:古代长度单位,极言塔高。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峰上耸立着千寻高的塔,听说鸡叫时可以望见旭日东升。写景

内容解析不畏:不怕。缘:因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我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处。抒情议论

诗人怎样表现塔高?语句研读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描绘的景象有何特点?暗含诗人怎样的思想?描绘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点出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修辞】夸张修辞表现塔高:“千寻”。【表现手法】“千寻”正面写塔高;“鸡鸣见日升”点明“见日升”之早,侧面衬托塔高。

“浮云”指什么?何为“最高层”?语句研读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修辞】“浮云”用典,借代奸邪小人。【炼字】“最高层”,点睛之笔,标举一种道德上的高度,理想的正义伟大。

这两句诗包含了怎样的哲理?语句研读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掌握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一定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本诗借写登高望远的感受,以理入诗,蕴含“”的哲理,含蓄深刻地抒发了作者。诗歌主旨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及大无畏的精神。

课堂练习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借写登塔远望,抒发了自己踌躇满志、不畏困难的情怀。B.塔建在山上更显其高,故云“千寻”,这里极写诗人登临之高。C.在本诗中,“浮云”这一意象用来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D.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怀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主题。C

课堂练习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B.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C.本诗后两句表面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表示自己不怕阻挠。D.诗人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对前途充满信心。B

登飞来峰王安石

文档评论(0)

云淡风轻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