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x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张图学透六组题讲透第(2)题第(3)题第(4)题目录第(1)题第(6)题第(8)题第(5)题第(10)题第(9)题第(7)题第(11)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背景主要学派历史影响第(12)题第(13)题第(14)题第(15)题第(16)题第(17)题第(18)题第(19)题第(20)题第(21)题第(22)题

1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大变革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奴隶制经济的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经济上一张图学透“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背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背景一张图学透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学者,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和自由的学术环境。文化上诸侯混战

2道、法、墨儒家学派一张图学透主要学派主要学派一张图学透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和“礼”。提出“为政以德”,以“德”教化百姓,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在教育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在伦理观上,他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在伦理观上,他主张“性本恶”。道家*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面的辩证法思想;倡导“无为而治”。*战国时期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法家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并主张变法革新。墨家墨子创立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3一张图学透历史影响历史影响一张图学透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诸子百家

(1)西周初期王室能够推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时期则已成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变化表明春秋时期()第(1)题A.君臣契约关系充分解体B.王权衰微与大国争霸并存C.华夷之争已经日趋激烈D.王权的影响已经不复存在解析: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并辅以礼乐制度维系。材料中礼乐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分封制走向瓦解。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之间没有明确的契约关系,对诸侯的管辖只能靠血缘宗法关系来维持,之后走向皇权专制的君臣也不存在契约关系,而是强调君主专制意志,故A项错误;六组题讲透

材料表明,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出现诸侯争霸,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华夷之争”,故排除C项;当时王权虽然大幅度衰落,但其影响并未完全消失,如诸侯争霸还需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故D项错误。(1)西周初期王室能够推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时期则已成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变化表明春秋时期()第(1)题A.君臣契约关系充分解体B.王权衰微与大国争霸并存C.华夷之争已经日趋激烈D.王权的影响已经不复存在B六组题讲透解析:

(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第(2)题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据“《史记》”“魏太子”可以判定材料所述事实是在战国时期,“魏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行为反映了魏太子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解释自己失礼的原因是“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从侧面反映了士人受重视是普遍现象。解析:

(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第(2)题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阶层崛起的原因之一是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表明士人并未轻视功名利禄,故排除B项;解析:

(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51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