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拉萨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绝密★启用前

2024届高三5月大联考(新课标Ⅱ卷)

语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中国,文明化程度最高的无疑要数长江流域的良渚文明。考古发现显示,良渚不仅有规模宏大的古城、等级鲜明的墓葬,更有堪称人类水利史标杆的水坝体系;此外,观象台、稻田、手工业等无不体现它作为一个早期国家所拥有的社会复杂程度。良渚的系统考古发现颠覆了文明起源的“中原中心论”。良渚的兴起还有更早的渊源,距今5800年前后,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崧泽文化墓葬已经存在显著的等级分化,可以代表史前中国最早的古国。再往前追溯,距今9000年前后,早在上山文化阶段,这个地带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复杂性,形制多样的陶器组合中有硕大的陶盆、精美的陶壶以及饮酒的证据,说明可能存在宴飨的行为,而宴飨正是社会竞争与分化的方式。有研究表明,末次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拥有更高社会复杂性的海岸地带狩猎采集者不断后撤。上山文化的社会复杂性可能承自这些群体。从这个角度来说,海陆边缘作为典型的生态交错带,为早期文明化进程提供了舞台。

与良渚差不多同时或略早的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牛河渠遗址,作为一个遗址群,包含随葬丰富玉器的首领墓、类似后世圜丘的祭坛、布置众多塑像的神庙等,显示出古国的初步迹象。红山文化所在的辽西地区就是森林草原的交错地带,是农业的边缘地带。受到多变环境条件的影响,整个新石器时代,这里的生计模式一直在农业与狩猎采集之间来回波动。也因为环境条件的制约,红山文化后来崩溃了,为更重视狩猎采集的小河沿、哈民等文化所取代。直到夏商时期,立足于原始精耕细作农业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重新开启文明化进程。

辽西是中国从东北到西南的生态交错的组成部分,同样是在这个条带中,距今5000年前后,最近重新发掘的黄河流域甘肃庆阳南佐遗址见证了又一个文明化进程中的边练发展现象。这里发掘出来的室内面积680平方米的殿堂基址,中心火坛的直径就超过3米,细泥抹面,烧成青灰色,加工十分考究,已经不是日用的火塘,祭祀性质明显。附近30万平方米范围内还发现9个大型的夯土台,没有明显的实用性质,也是祭祀建筑。如此规模的祭祀中心显然需要一个大型的社会组织才可能支持,称之为“南佐古国”是合适的。

同在这个地带的东北方向,距今4300年前后,发现了一系列的石城,石峁古城是面积最大的,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史前时代面积最大的城池,其防御设施先进,城墙已经有瓮城、马面的设计,大大提前了这类城防特征出现的年代。按照古史记载,从南佐到石峁一带,曾经是黄帝部族分布的范围。从考古材料上看,石峁所代表的力量入侵了陶寺,并留下不少暴力证据。森林草原的交错地带是非常适合狩猎的地带,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群在射猎上有优势。更好的社会整合配合射猎上的优势,无疑会有更强的战争能力。从考古学文化的特征来看,南佐与石峁都是史前农业群体在边缘条件下的发展,建立优势之后,重新进入中心地带,与中心地带的群体融合,开启文明的新阶段,这可能就是古史上的炎黄部族的联合。

(摘编自陈胜前《中华文明起源中的边缘发展现象》,有删改)

材料二:

对大量史前遗址的研究表明,各区域文化并不是某一核心地区文化单线衍生或扩散的产物,而是在不同地区自发形成、发展,并在文明发展序列中有高低不同的程度差异及阶段性特点。特别是在距今6000—4500年左右,中国大地上已有着“满天星”似的文化发展格局但不可否认也存在先后崛起或各领风骚的不同的文化重心。

从早期中华文明的地域特点看,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城、辽河流域,都存在一个各自发展的动态历程。它们先是在各区域范围内由小区域向较大区域,由“多元”向“一体”演进,然后在形成区域性“文化高地”后,通过其不断的辐射、影响,形成新的更大的、统一的文明圈、系。早期中国文化正是在各区域、区系中独立发展、成长,同时又通过各区城文化的交流、互融,不断获得新的文化要素,形成各区域、区系文化向某一“文化高地”汇聚、融合,并由该“文化高地”映现、辐射周边区域文化的结果。

早期中华文明的产生,是史前中国大地上各种生态环境及生业方式的产物,是原始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等诸种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结果。这就使我们要从一个更加宽广、宏观的视野去看待早期中国内陆、草原、海洋等各种文明的交融互汇,探讨早期中国文明发展的实际情形。

在距今4500年以后,各区

文档评论(0)

175****92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