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版).docx

急诊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版).doc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附件1

急诊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024年版)

指标一、急诊科医患比(EM-SI-01)

定义:急诊科医师总数与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人次之

比。

计算公式:

急诊科医患比=

急诊科医师总数

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人次

×10000?

说明:本指标中急诊科医师是指在本医疗机构注册,全职从事急诊工作的执业医师。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急诊科医师资源配置情况。

指标二、急诊科护患比(EM-SI-02)

定义:急诊科护士总数与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人次之比。

计算公式:

急诊科护患比=

急诊科护士总数

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人次

×100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急诊科护士资源配置情况。

指标三、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EM-ME-03)

定义:将患者从进入抢救室到离开抢救室(不包括死亡患者)的时间由长到短排序后取其中位数。

计算公式:

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X(n+1)/2,n为奇数

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Xn/2+Xn/2+1)/2,n为偶数

n为一定时期进出抢救室患者总数,X为抢救室滞留时间。

意义:反映急诊效率和急危重症救治质量。

指标四、急诊分级分诊执行率(EM-ME-04)

定义:急诊(预检分诊)执行分级分诊的患者例次占同期急诊接诊患者总例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

急诊分级分诊执行率

=急诊(预检分诊)执行分级分诊的患者例次

同期急诊接诊患者总例次

×100%

说明:急诊预检分诊要依据科学的标准进行准确分级,目前广泛使用的标准按病情危重程度将患者分为四级:I级为急危患者,需要立即得到救治;II级为急重患者,往往评估与救治同时进行;III级为急症患者,需要短时间内得到诊治;IV级为非急症患者或亚急症患者,在普通诊疗区顺序

就诊(下同)。

意义:反映急诊分级分诊的规范性。

指标五、急诊IV级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EM-ME-05)定义: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急诊IV级患者例数占同期

急诊就诊IV级患者总例数的比例。计算公式:

急诊IV级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

=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急诊IV级患者例数

同期急诊就诊IV级患者总例数

×100%

意义:反映急诊静脉输液治疗管理情况。

指标六、心肺复苏(CPR)质量监测率(EM-CA-06)

定义:进行CPR质量监测的患者例数占同期CPR患者总例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进行CPR质量监测的患者例数

CPR质量监测率=

同期CPR患者总例数

×100%

说明:本指标中CPR质量监测主要包括按压质量监测(如按压深度、按压频率)和生理指标监测(如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至少监测其中一项指标可视为实施了CPR质量监测。

意义:心肺复苏过程性指标的监测有助于优化心肺复苏

质量、提高复苏成功率。

指标七、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EM-CA-07)

定义:复苏成功的心脏骤停患者人数占同期行CPR的心脏骤停患者总人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院前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

= 复苏成功的院前心脏骤停患者人数

同期行CPR的院前心脏骤停患者总人数

×100%

院内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

= 复苏成功的院内心脏骤停患者人数

同期行CPR的院内心脏骤停患者总人数

×100%

说明:1.本指标中复苏成功指胸外按压停止后自主循环(或ECMO支持下循环)维持20min及以上(下同)。同一患

者单次就诊期间行多次心肺复苏术,有一次成功即视为成功。

本指标中院内心脏骤停是指单次病程中心脏骤停事件首发于医院内,心脏骤停首次发生于其他地点则视为院前心脏骤停(下同)。

抢救过程中患者家属(或委托人)要求不再进行心肺复苏者,不纳入统计(下同)。

意义:反映心脏骤停急诊救治能力和质量。

指标八、复苏成功后昏迷患者目标体温管理实施率(EM-CA-08)

定义:实施目标体温管理的复苏成功后昏迷患者例数占同期复苏成功后昏迷患者总例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复苏成功后昏迷患者目标体温管理实施率

=实施目标体温管理的复苏成功后昏迷患者例数

同期复苏成功后昏迷患者总例数

×100%

说明:本指标中目标体温管理是指对复苏成功后仍昏迷的患者实施体温控制,维持体温32℃-36℃至少24小时。

意义:反映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管理的规范性。

指标九、心脏骤停患者出院存活率(EM-CA-09)

定义:心脏骤停患者出院时存活人数占同期心脏骤停总人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出院存活率

=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出院时存活人数

同期院前心脏骤停总人数

×100%

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出院存活率

=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出院时存活人数

同期院内心脏骤停总人数

×100%

意义:反映心脏骤停的综合救治能力。

指标十、脓毒性休

文档评论(0)

资料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