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11.4.2助人者特征社会心理学.ppt

(11.6)--11.4.2助人者特征社会心理学.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助人者特征

一、年龄与性别助人者的年龄应该说是一个间接因素。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助人意愿应该是不断增强的。这种趋势和人的道德发展水平是有关的。道德发展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超越服从和依从的水平,进入信念水平。在信念的水平上,道德标准才会成为一个人不可损害的人格尊严,才会成为一个人自觉的行为动机。当道德标准内化水平很高时,个体在助人情境中就会表现出十分积极的态度,他预见到,若不实施助人行为就将感到自责,而实施助人行为则会产生极大的自我满足与自我尊敬。

伊格利(?Eagly,1986)等人回顾了涉及近50000名男女被试的172个研究,结果发现,在陌生人需要帮助而又有潜在危险的情境中,男性更可能提供帮助;但在较为安全的情境中,女性提供帮助的比例稍稍大一些。伊格利等人提出,如果从长期照顾和亲密关系着眼,而不是简单地只注意临时同陌生人的遭遇,那么结论定会是女子显著比男子更有帮助。一、年龄与性别

二、认知特点1、对当前所处情境的认知在助人活动中,面对被助者的困境,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对当前的各种情况进行必要的评判分析,即认知。认知内容涉及事态的严重性、事态的发展、周围环境、活动的结果等内容。认知的结果往往会决定助人者采取何种行动。

二、认知特点2、人际责任归因风格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人际责任归因与助人意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行为原因的控制性与责任推断和情感反应有直接的联系,并进而对助人意愿有显著的贡献。对他人需要帮助的原因推断对需要帮助者的情感反应助人意愿不可控制例子:同学需要借笔记是因为他病了移情同情高——该人值得去帮助可控制例子:同学借笔记是因为他逃课了生气激怒低——该人不值得帮助表:归因理论对助人行为的解释

二、认知特点3、自我的认知自我的认知包括对自身条件的认知和自我角色的认知。对他人,尤其是困境严重的人采取救助行为是需要具备相应条件的,如能力知识、经验工具时间等。假如自身不具备助人的条件,即使有助人的动机,有时也很难产生直接的助人行为。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具有仁慈、助人慷慨等特质,或者自认为是一个利他主义者,其亲社会倾向就更强,因为一个人一旦形成利他自我形象后便努力保持这种自我形象,并且使自己的行为与这种自我形象保持一致。三、个性特点

三、个性特点自尊水平和自我聚焦的程度也影响个体的助人意图。人的自尊水平不同,助人的原因也可能不同。如与自尊水平较高的人相比,中度自尊和低度自尊的人更可能为赢得社会赞许,或避免受拒绝而产生亲社会行为动机。

三、个性特点巴特森(Batson,?1987)的研究则揭示,与低移情和自我有效性较低的人相比,高移情与自我有效性高的人帮助他人的可能性更大。罗默尔?等人(Romer?et?al.,?1986)的研究发现,个性特点直接影响着个人如何对特定情境作出反应。怀特等人(White??Gerstein?,1987?)的研究则表明,高自我监控的人会高度受别人期待的影响,如果以一定方法使他们相信,帮助别人会得到社会奖励,则他们会变得尤其乐于助人;而低自我监控者则倾向于内部引导,较少受别人如何理解助人行为的影响。

三、个性特点利他人格特质的个人非利他人格特质的个人在第一时间提供帮助的人未在第一时间提供帮助的人自认为具有同情心自认为不太有同情心相信世界是公平的较不相信时间是公平的具有社会责任感较不具社会责任感内向性自我控制倾向外向性自我控制倾向较不自我中心较自我中心表:提供帮助与未提供帮助者的人格特征差异

三、个性特点有研究者认为,一个人为造福他人而做出牺牲的意愿,在很大程度依赖于他对自己利他性的看法。虽然我们还没有有效办法准确地查明利他性的人格特质。但与那些不认为自己具有仁慈、同情、乐于助人品质的青少年和成人相比,把亲社会倾向看作自我概念重要组成部分的青少年确实具有更强的亲社会倾向。此外,人的自尊水平与移情能力的高低都会影响到个人是否对他人施予帮助行为。

三、个性特点格拉齐亚诺等人(Graziano,?Habahi,?Sheese,??Tobin,?2007)认为亲社会动机是种宜人性的动机,接近于亲社会认知能力或动机,在各种不同情境和受害者间表现一致。低亲社会动机的个体,当助人代价高的时候,若引导提高个体的情境性的移情水平,将会导致个体实施亲社会行为。

四、心境心境(mood)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感体验都感染上某种色彩的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心理学家艾森(?Isen,?1970年)的研究表明,如果通过实验操作让被试相信,他们在一测验中得分非常好,那么他们会在遇到一位几乎抱不动一大堆书的女士(实验助手)时,更愿意提供帮助。好的心境,直接增加了一个人帮助别人的可能性。

四、心境进一步研究证明,对于儿童,坏心境会减少他们的助人行动;而对于成人,坏心境则可以增加助人行为。因为成人的行为遵循“

文档评论(0)

177****28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爱教育,专注于教育领域创作与分享,让我们共同进步。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