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14.3 态度防卫与保护社会心理学.ppt

(14.2)--14.3 态度防卫与保护社会心理学.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态度防卫与保护

PART1态度的自我防卫及其策略

(一)自我防卫倾向拒绝接受他人影响的三个心理倾向:抗拒反应:即当人们感受到自己被别人操纵时,心理上会出现自发的抵抗,维持自我控制。心理惯性: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需要保持一个不轻易受到影响的形象。心理惯性:人们的心理活动总是遵循着费力最小原则。因此,在人们没有感受到改变的必要性时,通常是较少改变自己。

1.笼统拒绝当接收的信息表明了一种与个人的原有态度不相一致的观念时,最为简单的解决方式,就笼统拒绝所接收到的信息。笼统拒绝不是逻辑、理性地去提供证据反对或者攻击新的观点,而是表现不相信、不信服。因此面对不一致信息,采取这种策略的个体可能没有明显的理由去拒新的信息,也不需要提供任何反对的证据,只需一句“我不相信“就可以维持原有的态度,阻止改变。(二)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卫策略

2.贬损来源当个体面对接收信息与原有态度不一致的压力时,也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断定信息的来源不可信或者具有消极性质,以此缓解压力。贬损信息来源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在政治生活、日常的非正式辩论、法庭审判及敌对行动中都可以看到。(二)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卫策略

3.歪曲信息消除压力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歪曲或者误解传达的信息,以减少其与自己见解之间的差异。断章取义或在记忆中歪曲或重组相关的信息都可以缩小传达信息与原有态度之间的差异。另一种歪曲信息的途径是将传达的信息进行极端夸大,使其变得荒唐可笑。(二)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卫策略

3.歪曲信息霍夫兰指出,歪曲信息也是有一些规律可遵循的。当新的不同立场更为接近个人原有观点的时候,人们会将它看得比实际的更接近,借此缩小差距。这种现象称为同化作用。如果新的立场更为远离个人原有的观点,则人们会将它看得比实际的差距更大,这一过程称为反衬。(二)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卫策略

4.论点辩驳人们通过强调自己立场的长处与证据,指出传达信息的不足与根据的缺乏,可以增加自己观点的可信性,降低传达信息的可靠性,从而减少态度改变的压力。辩驳的形式可以是表现于外的,也可以是含而不露的;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辩驳的过程,可以产生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也可以指出传达的信息中存在的反逻辑或者不一致的地方,以弱化传达信息的作用。(二)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卫策略

5.合理化作用及其他防御方式增加新的认知因素,可以减少和消除不协调感。实际上,这是使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合理化、减少心理压力的一种方法。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所讨论的多种心理防御机制,如投射、转移、合理化、压抑等,都可能被用于应付态度改变的情境压力中。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在面对和选择不同的立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时,都会利用心理防御机制来获得心理的协调与平衡。(二)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卫策略

PART2预先警告

二、预先警告在劝导时,事先透露劝导的企图,可能会给接收者创设发展反对论点的机会,从而极大地增强对态度改变的抵制。弗里德曼和西尔斯研究告诉一部分青少年参与者,他们一会儿将会听一场有关“不允许青少年开车原因”的报告,不告知另一部分。10分钟后,所有参与者都开始听该报告。结果发现:得到预先警告的一组参与者接受报告观点的人数要比未受到预先警告的参与者人数少得多。研究者认为,预先警告后的10分钟内,参与者有足够的机会去进行自我防御。

二、预先警告也有一些研究发现,预先警告可能还有相反的作用,即对于没有卷入这一主题的参与者它可能会促使态度发生改变。阿普斯勒和西尔斯:“警告、个人卷入和态度改变”的研究结果:预先警告在高卷入组阻止了变化,对于低卷入组则促进了变化。原因:对于低卷入者而言,这件事无足轻重,对原有的态度的坚持性也较差,预先警告作为一种线索对他的态度改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PART3态度接种效应

(一)态度接种的提出接种概念来自于医学,它是指在个体从未感染某种病毒、自身缺乏抗体时,为了预防这种疾病,提高免疫力,而先注射少量的可以激发机体产生抗体的病毒,从而在真正遭遇这种病侵袭时机体已经准备好了防御。麦至尔将接种概念引入态度改变中,认为一个人已有的态度如果从未接触过相反的论点并与之交锋过时,为了预防态度被说服,抵制态度改变,也需要对态度进行接种。

第一组(论点支持组)接受了更多的正性论点的支持第二组(接种组)给予接种,即对参与者的原有看法给予轻度的攻击,促使他能驳倒这些论点而保护自己的立场。第三组(控制组)则未采取任何干预。各组的原有看法都受到一次强烈的说服性攻击。最后,测查三组对原有看法改变的情况。经常刷牙可以避免龋齿,精神病并非传染病,一天要睡8小时等经常刷牙会损坏牙齿的珐琅质(一)态度接种的提出

结果发现:(1)态度的自我防御向虽然可以暂时加强态度,但面对强烈的攻击,控制组总是会被说服。(2)强烈攻击原有的正性论点时

文档评论(0)

177****28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爱教育,专注于教育领域创作与分享,让我们共同进步。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