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4/NUMPAGES4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课文选讲篇目:
1樊迟、仲弓问仁2冯谖客孟尝君3容忍与自由4我的世界观5又呈吴郎6秋水7张中丞传后叙8婴宁9蒹葭10湘夫人11春江花月夜
12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13秋兴八首14长恨歌15无题16苦恼17饮酒18赤壁赋19哭小弟20断魂枪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1樊迟、仲弓问仁练习题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附参考答案:
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根本的社会关系准那么,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开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表达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
1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2冯谖客孟尝君练习题
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成心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盂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与孟尝君之间是互为对照的?答:孟尝君与冯谖形成对照。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而冯谖那么深知百姓的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
2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君,以宗庙之重稳固孟尝君封地。人物之间的映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态横生。
3.请谈谈你对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的看法。答:策士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稳固政治地位的经过,展现了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同时也表现了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养士〞风气和政治风貌。当然,对冯谖注重民心向背和孟尝君的礼贤下士,在今天也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但对其中的权术观念和“士为知己者死〞等意识,那么还须进行现代理性分析,不可全盘接受,也不能一概否认。
3容忍与自由
练习题
1.谈谈你对“容忍〞与“自由〞之关系的理解。答:容忍为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2.胡适认为不存在“绝对之是〞,你的看法如何?答:作者分三个层次来阐发这一中心论点:首先从“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说起,说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接着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揭示出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最后那么指出“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强调“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3.识记文中的三个例证及其所说明的道理。答: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这三个
3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说明历史上的宗教改革,和白话文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600519 贵州茅台:2013年年度报告.pdf
- QSYTZ0523-2017油气管道定点测厚技术规范.pdf
- 第一单元 第一、二、三课 木材基础知识、度量和画线、锯切课件 2022-2023学年云南教育出版社劳技八年级下册.pptx VIP
- 房屋损坏赔偿协议书7篇.docx
- 2024年预见未来:中国元医院建设发展调研报告-瑞金医院&中国信通院.pdf VIP
- 区人社局乡村振兴工作总结.docx VIP
- HG_T20510-2014 仪表供气设计规范(完整版).doc
- 2025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考试要点速记.pdf
- KDF电化学金属滤料.docx
- 泰坦之旅修改MOD教程和MOD文件解析.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