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邹城一中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

2024.5.17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诗词运用的最大特点是量体裁衣,茅盾先生把它形象地比喻为“按头制帽”。“按头制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通过他人诗词的描写和评论,展示人物性格身份。如第三回“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西江月》二首说贾宝玉是“草莽”“愚顽”“偏僻”“乖张”“无能”“不肖”等,对他极尽贬低,这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立场,按照封建的正统思想来评价的,但作者实则是褒扬他,是寓褒于贬,因为这反面的评价恰好刻画了贾宝玉作为封建叛逆者的形象。从“生得好皮囊”“富贵不知乐业”“寄言纨与膏粱”等词句中又可知贾宝玉的豪门望族身份。

二是用谶语式的表现手法,暗示人物结局。这点最明显的是第五回的“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和十四首“红楼梦曲”。这些判词和曲子暗示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结局,是《红楼梦》后面情节发展的总纲。王国维更是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中指出:《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是悲剧中之悲剧也。其余十二首曲子则通过对“金陵十二钗”量身定做的具体描写,暗示了“金陵十二钗”各自的不同命运和结局。譬如《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是写贾宝玉婚后仍不忘怀死去的林黛玉,薛宝钗只是徒有“金玉良缘”的虚名,实则是误了终身,寂寞一生。

三是通过诗句展示自身个性、修养和身份。《葬花吟》是曹雪芹着力为林黛玉量身定做的重要作品,是《红楼梦》诗词中最光彩夺目的篇章之一,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它通过林黛玉的细腻心理展示,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悲剧性格和寄人篱下的自卑而又自傲的病态心理,读来朗朗上口而又催人泪下。

《红楼梦》中的诗词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这一点,木心先生有个很恰当的比喻:“《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这告诉我们,欣赏《红楼梦》的诗词必须以小说故事为背景。《红楼梦》的诗词从多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文化生活,它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和教育价值。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中诗词的巧妙运用就是明证。

(摘编自高波《(红楼梦)诗词的艺术特征及作用》)

材料二: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曹雪芹所写的诗词,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作者的身份或从第三者的角度来写的,一类是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所写的。第一类数量比较少,但却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丰富情感,甚至通过这些诗词,对整个《红楼梦》的艺术结构进行了框架。

《红楼梦》第一回有一首自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直接以作者身份写下的唯一的一首诗。这首诗并不是作者在自嗟自怨、无病呻吟,把它放在卷首是有着丰富的内涵的。

在开篇第一回中,作者以顽石自喻,说明《红楼梦》中所写的人物都是自己半世以来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内容也大旨不过谈情,创作的方法则是按迹循踪,实录其事,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更无伤时诲淫之病。目的是让世人在茶余饭后把此一玩,消愁破闷而已。

如果真是这样,作者何须用“假语村言”将“真事隐去”呢?顽石上的那首石偈诗,又当如何理解呢?显然作者是有他不可明言的苦衷的。

曹雪芹生活在18世纪上半期。这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这时的封建主义经济基础已经腐朽,封建制度行将全面崩溃。曹雪芹以一个文学艺术家的独特嗅觉,已经从“康乾盛世”的表象里,嗅到了封建阶级即将走向全面衰败的气息。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作者的这种反叛精神是非常大胆的,也是非常可贵的。但在文网密布的清王朝,作者能公开表露自己的这种思想吗?所以他才进行了一层又一层的包装:大旨谈情、不干时政、按迹循踪、实录其事等等。然而在这首自题诗里,却沉重地表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我们只有读懂了这首诗,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理解《红楼梦》。

在同一回里还有一首《好了歌》和《好了歌解》。这一歌一解,虽然是通过跛足道人和甄士隐念出来的,但却深刻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说这是作者为行将灭亡的封建统治阶级所唱的一曲挽歌。对处在封建宗法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0****790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