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第PAGE页共NUMPAGES页
浪淘沙夜雨梁寅
范文一。浪淘沙夜雨赏析广一模诗歌阅读《浪淘沙。夜雨》赏析两篇
梁寅:明代名学者
梁寅(1303一1390)字孟敬,号石门,新喻县(今新余市)人。世代务农,家贫,自幼聪慧,读书刻苦,“淹贯五经百氏”,屡次参加科举,均名落孙山,于是弃功名。元末,征召为集庆路(治今南京)儒学训导,两年之后辞官归乡,隐居讲学。明洪武二年(1369)下诏,召集全国名儒修述礼乐,年已60岁的梁寅在应征之列。在礼局中,以议论精审、笔力雄健为同僚佩服。次年礼书修成,以老病辞归。洪武三年八月,受聘为明代江西首次乡试考试官。晚年在家乡石门书院讲学,四方慕名求学者络绎不绝。
梁寅在理学上以孔孟“明人伦”为核心,继承程朱,认为纲纪伦常、名分等级是永恒不变之“道”,即“天理”,而人之本性又属“五常备具”,希望通过教育实现“天德王道”之治。邻居之子初入仕途,请教居官之道,梁寅回答:“清、慎、勤,居官三字符也。”又问天德、王道之要,梁寅笑言:“言忠信,行笃敬,天德也;不伤财,不害民,王道也。”著有《周易参议》12卷、《尚书纂义》10卷、《春秋考义》10卷、《石门集》4卷、《宋史略》《元史略》各4卷、《集礼》50卷、《策要》6卷,另有杂著《髦言》《论林》《辑训》《类礼》《宋论》《搜古集》《格物编》《春秋丛说》数百卷。今存其文集《石门集》。
浪淘沙。夜雨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愁如百草雨中生。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彩霞红日照山庭。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之一:
这首小令写“夜雨”,表达了词人浓烈的惜花之情,情形融合,风格悠远。首二句“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不蔓不枝破题而入,从“夜雨”写起。“泉声”可见雨势之大,“寒透”标明天气之寒。雨水顺着屋檐流下,如山泉泻地,哗哗作响,寒气透入稠密的窗棂,四处洋溢。雨声喧哗,寒气逼人,词人不由满怀愁绪,难以成眠,乃写下一句“愁如百草雨中生”。以草喻愁是本人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在此之前不乏佳作,如贺铸《横塘路》(《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烟草”等喻闲愁。此处以“百草”喻愁情并非因袭,一场春雨,催生百草,乃是自然中常见之景,词人的愁绪如百草在雨中萌发,妙在即景言情,情形相生,生动自然。接下来“谁信”二句继续写愁情以申足词意。夜雨滂沱,声声入耳,这一夜词人犹如作客旅店,睡不安枕,勉强入梦后,恍惚间又被惊醒。“谁信”,谓难以置信。“好梦”指什么,词人为罕救蓑雨而惊梦。这些都没有明说,从而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耐人寻味。
换头“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二句承惊梦而来,一语破的,点明题旨。原来词人之所以会“愁如百草”“好梦先惊”,其缘由就在于担忧无情的夜雨使花儿凋谢,零落成泥。结果如何,只要等到天亮
后才干晓得。所以他急迫地盼望拂晓,盼望天色转晴。从“只待”二字中,可见词人这一夜是如何朝思暮想、魂牵梦萦的了。夜雨过后,现象如何呢。“彩霞红日照山庭”一句呈现出另一番光景,红日东升,霞光万道,绚烂的阳光洒满山庭,不用说,这时词人的心情肯定也会随之一亮,愁绪顿消了。值得留意的是,词人关于担忧了一夜的花儿却只字不提,以不言言之,一笔晃过,花儿怎样样了,飘零了没有。令人深长思之,咀嚼不已。结句“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仍没有一字提及花儿,但有关花儿的内容尽在其中,含蕴丰厚。“曾约故人”进一步提醒了词人因雨生愁产生“花发恐飘零”的缘由,先前他曾约友人来此原来是为了赏花,而一夜倾盆大雨,花儿飘零势在难免,题中应有之意已无须明说。既然花已凋谢,不用伤情,愁亦无用,好在雨过天晴阳光绚烂,花儿谢了,还有“啼莺”,友人来了就和他一道观赏黄莺在枝头悠扬婉转的鸣叫吧。结尾二句振起词意,笔法迂回,摇曳多姿,流显露一品种似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的旷达、随意和萧散,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神韵无量。
此词构造紧密,层次井然,上片描写“夜雨”惊梦的愁情,下片交待愁情产生的缘由,结句一笔宕开,另辟新境,如抽丝剥笋,层层深化,明晰地展现了词人情感活动变化的轨迹。而这一轨迹又与景物的转换相联合,景生情,情生景,巧妙自然,令人称道。清况周颐《蕙风词话》云:“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读罢此词,本人们不难把握住作者的“词心”,并深深为之感染。
之二:
本词标题已点明主题,即写夜雨。
上片:今夜的雨下得特别的大,听:从屋檐流下的雨水泻如山泉,寒气从不密封的门窗缝隙处侵入屋里,在这雨水哗啦、寒气逼人的夜晚啊,一股愁绪恰似百草在雨中萌发。谁会置信,在家寓居却一点也没有在家住的觉得,反倒像羁客旅居旅馆普通,睡不安枕,在勉强进入梦境时,却忽然间又被惊醒,辗转反侧难眠。词作者愁什么呢。是什么让他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