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1人文地理学概论.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一、基本概念二、人口转变理论三、人口转变模式一、基本概念1.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2.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二、人口转变理论1.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2.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概念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数量界限4.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二、人口转变理论1.兰迪(法国人口学家)的“三个序列”理论兰迪(A.landy)在1934年《人口革命》中,第一次提出了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的观点。第一序列(原始阶段):极高出生率、极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第二序列(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三序列(现代阶段):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不变,增长加速。出生率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转入低。二、人口转变理论2.诺特斯坦(美国人口学家)的“人口转变”概念诺特斯坦(F.W.Notestein)发展了兰迪的理论,第一次提出了“人口转变”的概念,将兰迪的第三序列(现代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低高阶段):高增长阶段第二阶段(过渡阶段):过渡增长阶段第三阶段(低低低阶段):低增长阶段二、人口转变理论3.寇尔(美国人口学家)的人口转变模式及数量界限寇尔(A.Coale)进一步深化了人口转变理论,对五个阶段进行了重新命名并提出了各阶段的数量界限。表1寇尔人口转变模式的数量界限二、人口转变理论4.布莱克(英国人口学家)的“五阶段”模式布莱克(C.P.Blacker)在兰迪和诺特斯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口转变的五阶段模式。①高位静止阶段(HS阶段)②早期扩张阶段(EE阶段)③后期扩张阶段(LE阶段)④低位静止阶段(LS阶段)⑤减退阶段(D阶段)图1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此外,我国学者马寅初在1957年提出了《新人口论》。提出了“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二、人口转变理论思考: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1.经济的发展及其引发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和妇女地位等的进步和提高。2.政府对节育的态度和相关的人口政策。三、人口转变模式1.西北欧模式2.日本模式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4.印度模式三、人口转变模式1.西北欧模式主要特点:经济增长促使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多数发达国家都面临人口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三、人口转变模式2.日本模式(1)19世纪:高位静止阶段(2)19世纪末到二战前:早期扩张阶段(3)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扩张阶段(4)80年代到90年代:低位静止阶段(5)2010年前后:绝对衰减阶段主要特点: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行为的措施,人口转变速度快。三、人口转变模式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1)1949年前:高位静止阶段。(2)1950-1970:早期扩张阶段。(3)70-90年代:后期扩张阶段(4)2020年前后:低位静止阶段(5)2040年后:绝对衰减阶段主要特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文档评论(0)

177****28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爱教育,专注于教育领域创作与分享,让我们共同进步。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