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时空约束条件下电动车-多社区建筑能源协同共享与传递.docx

东南大学:时空约束条件下电动车-多社区建筑能源协同共享与传递.docx

  1.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时空约束条件下电

动车-多社区建筑能

源协同共享与传递

汇报人:张林锋

依托单位: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东南大学智慧建造与运维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1

目录

CONTENT

1

1

2

2

3

3

团队介绍

新能源车体系接入对建筑能源系统与电动车的影响

电动车助力多社区能源共享与传递

2

3

1、研究背景

1、研究背景

1.1全球挑战行

1.1

全球挑战

行业需求

气候变化正在发生——世界已经比工业革命开始时暖和了1.1℃。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那么本世纪全球气温预计将上升3.4-3.9℃,这将带来广泛的破坏性气候影响。

2019.09.23气候行动峰会

多国家地区共同应对全球变暖

国家战略

国家战略

中国正制定碳达峰计划,广泛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企业(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交通、建筑等)率先达峰。

2020.09.22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

2020.09.22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

2030年碳达峰、2060碳中和

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推动交通运输领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是加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内容。

(近期)各项政策法规

(近期)各项政策法规

多次提及交通领域碳达峰碳减排

1.1国家战略

1.1

国家战略

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贡献率占比9.63%,未来将超越全球交通碳排放贡献率16.2%。

?到2035年,交通运输领域是唯一仍然不能实现碳达峰的领域

?解决方案:交通工具电气化5

1.2电动汽车智能充电

1.2

电动汽车智能充电

?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高速增长,2022年达到1310万辆,超过全球2600万辆的50%。

?2023年7月3日,中国新能源汽车第2000万辆新车下线。

6

1.2电动车智能充电

1.2

电动车智能充电

?2050年均能接近80%汽车的电动化,2060年90%以上的车辆为新能源汽车

乐观情景:2025年渗透率50%,2030年渗透率66%;2030年保有量1.6亿辆,2040年3.8亿辆,2050年4.1亿辆

保守情景:2025年渗透率30%,2030年渗透率50%;2030年保有量1亿辆,2040年3亿辆,2050年4亿辆7

1.2电动车智能充电

1.2

电动车智能充电

?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增长,其无序充电将叠加晚间用电高峰,增大电网压力(图1)

?电动汽车在用电低谷充电(图2,橙色块),在用电高峰放电(图2,浅蓝色块)并且进一步与未来新能源发电特性匹配,能够减少电网增容压力。

8

1.2电动车智能充电

1.2

电动车智能充电

?新能源车体系接入对建筑能源系统的影响:新能源车作为储能设备能削弱可再生能源和负荷不确定性对系统运行经济性、环保性、能效性等的影响,增加可再生能源

系统的可靠性;

2、

2、新能源车体系接入对建筑能

源系统与电动车的影响

ElectricitykWh2.1SmartEVchargingshiftsdemandtofurtherincreaseBringeconomicandenvironmentalbenefitsenergymatching新能源车体系接入对建筑能源系统的影响

ElectricitykWh

2.1

SmartEVchargingshiftsdemandtofurtherincrease

Bringeconomicandenvironmentalbenefits

energymatching

新能源车体系接入对建筑能源系统的影响

新能源车-建筑性能协同激发理论及其优势研究

其特性包含:基于原始用电曲线的建筑节能,峰值削减,负荷

转移,负荷调幅,建筑产能等。

影响因素包括:建筑保温性能,用电设备柔性控制,以及蓄电

池和分布式能源的参与。

效应:降低建筑用电一次侧和二次侧的成本,提升能源安全稳

定性,节能减碳。

1.NoenergysharingNosmartEVcharging

2.Withenergysharing

NosmartEVcharging

3.Withenergysharing

WithsmartEVcharging

Energysharin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分享吧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