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4-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答案.docx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4-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参考答案

A【解析】B项“不能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的追求”,歪曲了作者的观点态度。C项只说了“非时间性的”,以偏概全。D项“古人之心”就是艺术家所追求的“古意”,它正是前人在艺术欣赏过程中追求的最终目的。选项混淆概念。

B【解析】“文章通过对比论证”分析有误,文章在阐明“时间性古意”和“非时间性古意”的关系时未使用对比论证。故选B。

D【解析】“高古”应属于非时间性的古意。

B【解析】“这使得书院在学术领域极富有创新精神”强加因果。

C【解析】A项体现以“成人之道”为主旨,重视人格养成的人文精神。B项体现穷本探源的探索精神。C项体现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与书院精神相悖。D项体现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创新精神。

①从对联来看:顾宪成劝勉读书人既要读书,又要关心天下大事。

②从书院精神来看:这是传统书院精神中“担当天下、传道济民”精神理念的体现,要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备致君泽民能力的经世之才。

③从现代意义来看:这是古人对读书人的告诫与要求,在当下也有启迪意义。

(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7.C【解析】“反衬了人情的冷漠”错。最后村民自发集齐了六百块税钱,给小说笼罩上温暖的色彩。

8.①体谅村民、心地善良:当村民交税有困难时,选择让步,甚至垫出自己的钱;

②直率、易躁、有血气:在与会计的对话中,火气渐涨,两人矛盾才逐渐升级;

③大度、自省、有脆弱面:与会计“砸骨头”后笑着和解,酒后流露心声。

(评分参考:每点2分,特点概括1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1分;意思相近即可)

9.(1)三个情节大体相同:

①强调内容,引出下文。充分说明村子确实遭了灾,村民交税困难重重,并非有意拒缴,意在强调收税的艰难,自然而然引出后文主体情节“砸骨头”。

②突出主题,引人思考。从开头的四处碰壁到结尾的村民主动筹齐税钱,着力表现乡村干部工作不易,引发对新时期干群关系的思考。

(2)情节富有变化:

让读者既能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也能避免枯燥乏味,吸引读者阅读。

(评分参考:答对一点2分,三点满分;意思相近即可)

CEG【解析】李纲为太子讲述君臣父子之间的礼仪,还有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礼节,道理明畅,言语直白,让听者不知疲倦。

C【解析】B.愆:犯错/拖延。两句中的“愆”字意思不同,解说错误。

12.A【解析】“太子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概述有误。文中“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的意思是“唐太宗赏赐给他步舆,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说明命令侍卫抬李纲进入东宫的人是唐太宗而不是太子。故选A。

13.(1)不学习,就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像这样)却能统领天下并获得太平的,历史上还没有过这样的人。(评分参考:共5分;译出大意1分,“致”,“古道”“未之有也”各1分;“古道”,古时治国的道理;“致”,获得;“未之有也”,还没有过这样的人;意思对即可)

(2)(他)身边的人都是贤人,每天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这足以增长(他的)仁义道德,使(他)成为圣君。(评分参考:共5分;译出大意1分,“左右”“雅训”“长”各1分;“左右”,身边的人;“雅训”,有益的教诲;“长”,增长。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于是唐太宗赏赐给他一辆代替步行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还下诏命令皇太子亲自迎接他上殿,亲自行礼作揖,以示对他的敬重。李纲为太子讲述君臣父子之间的礼仪,还有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礼节,道理明畅,言语直白,让听者不知疲倦。太子曾经与李纲商讨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伦理纲常,以及效忠尽节之事,李纲正气凛然地说:“受托于先王,身负辅佐储君的使命,古人认为这件事十分困难,臣却以为十分容易。”每当论起此事,李纲一脸正气,言语激昂,透露出一种刚正坚定的志向,太子每次都为之肃然起敬。

贞观六年,唐太宗下诏说:“我近来研读经典,知道古代英明的帝王,圣贤的君子都不能没有师傅。前时进上待批的诏令未设三师之位,我认为这样不好,为什么呢?昔日,黄帝向大颠求教,颛顼向录图问学,尧以尹寿为师,此外,舜向成昭学习,禹在西王国求学,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明的君王,如果没有遇到这些名师的点化,他们的功绩就不能广布天下,自己的声名也不能名垂史册。何况我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要是没有师傅,怎么能够君临天下呢?《诗经》上不是说:‘要想不犯错误不忘教训,都必须从旧的规章制度入手。’不学习,就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像现在这样没有名师的教导就能统领天下,获得太平的,历史上还不曾有过啊。应马上发布命令,设立三师的职位。”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上等智能的圣人,当然不会沾染恶习,但中等智能的人不稳定,他们的性情会随着教育而变化,况且太子的师傅,在古代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9****50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2116031000022
认证主体仪征市思诚信息技术服务部
IP属地江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321081MA278RWX8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