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文言文:常见虚词-【口袋书】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docx

专题08 文言文:常见虚词-【口袋书】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专题08文言文:常见虚词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

一、【之】

(一)代词: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 (他们)“它”(它们)、“这件事”。

例: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④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⑤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⑥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2、复指代词,表示前后是同一事物,可译为“这”“这样的”。

例: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②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

③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

④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二)助词:

1、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②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③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句子时省略不译。

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④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⑤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⑥由此观之,王之弊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①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陈涉世家》)

④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四)表示时间、空间的界限,不译。

例: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局促一室之内。(《满井游记》)

③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满井游记》)

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

二、【其】

(一)代词: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

例: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愚公移山》)

②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世家》)

③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⑤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岳阳楼记》)

2、代词,相当于“他的(它的)或”他们的(它们的)。

例: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口技》)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④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⑤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①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童趣》)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

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这种”那个”“那些”之类的词。

例: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④以勉其学者也。(宋·曾巩《墨池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①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二)语气词:

1、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2、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大概”。

例:①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3、表示加强语气,可加强命令、祈使语气或

文档评论(0)

tien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