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系统疾病精品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造血系统疾病

第一节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一.造血特点:(一)胎儿造血:中胚叶造血期肝脾造血期骨髓造血期1编辑版ppt

(一)胚胎期造血

根据造血组织发育和造血部位发生的先后,可将此期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1.中胚叶造血期在胚胎第3周开始出现卵黄囊造血,之后在中胚叶组织中出现广泛的原始造血成分,其中主要是原始的有核红细胞。在胚胎第6周后,中胚叶造血开始减退。2编辑版ppt

2.肝脾造血期在胚胎第6~8周时,肝出现活动的造血组织,并成为胎儿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胎儿期4—5月时达高峰,至6个月后,肝造血逐渐减退。肝造血主要产生有核红细胞,也可产生少量粒细胞和巨核细胞。3编辑版ppt

2.肝脾造血期约于胚胎第8周脾脏开始造血,以生成红细胞占优势,稍后粒系造血也相当活跃,至12周时出现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胎儿5个月之后,脾脏造红细胞和粒细胞的功能逐渐减退,至出生时成为终生造血淋巴器官。4编辑版ppt

3.骨髓造血期胚胎第6周开始出现骨髓,但至胎儿4个月时才开始造血活动,并迅速成为主要的造血器官,直至出生2~5周后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5编辑版ppt

(二)生后造血1.骨髓造血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婴幼儿期所有骨髓均为红骨髓,全部参与造血,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5~7岁开始,脂肪组织(黄髓)逐渐代替长骨中的造血组织,因此到了年长儿和成人期红骨髓仅限于肋骨、胸骨、脊椎、骨盆、颅骨、锁骨和肩胛骨.6编辑版ppt

2.骨髓外造血在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倡’髓外造血”,感染及贫血纠正后即恢复正常。7编辑版ppt

二、血象特点1.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由于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增加,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较高,出生时红细胞数约(5~7)×1012/L,血红蛋白量约(150~220)g/L。8编辑版ppt

生理性贫血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2-3个月时(早产儿较早)红细胞数降至3.0×1012/L、血红蛋白量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9编辑版ppt

2.白细胞数与分类初生时白细胞总数(15~20)×109/L,生后6~12小时达(21~28)×109/L,然后逐渐下降,1周时平均为12×109/L,婴儿期白细胞数维持在10×109/L左右,8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10编辑版ppt

白细胞分类主要是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出生时中性粒细胞约占65%,淋巴细胞约占30%。随着白细胞总数的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也相应下降,生后4~6天时两者比例约相等;之后淋巴细胞约占60%,中性粒细胞约占35%,至4~6岁时两者比例又相等;11编辑版ppt

3.血小板数血小板数与成人相似,约为(150~350)×109/L4.血容量小儿血容量相对较成人多,新生儿血容量约占体重的10%,儿童约占体重的8%~10%;成人血容量约占体重的6%~8%。12编辑版ppt

第二节小儿贫血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血红蛋白的低限值在6个月~6岁者为110g/L,6~14岁为120g/L,,新生儿期145g/L13编辑版ppt

[贫血的分类](一)贫血程度分类根据外周血血红蛋白含量或红细胞数可分为四度:①血红蛋白(Hb)从正常下限~90g/L者为轻度;②~60g/L者为中度;③~30g/L者为重度;④30g/L者为极重度。新生儿Hb为144~120g/L者为轻度,~90g/L者为中度,~60g/L者为重度,60g/L者为极重度。14编辑版ppt

(二)病因分类根据造成贫血的原因将其分为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生成不足、溶血性和失血性三类。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1)造血物质缺乏(2)骨髓造血功能障碍:(3)其他:感染性及炎症性贫血,慢性肾病所致贫血,铅中毒,癌症性贫血等。15编辑版ppt

2.溶血性贫血可由红细胞内在异常或红细胞外在因素引起。(1)红细胞内在异常:①红细胞膜结构缺陷:②红细胞酶缺乏:③血红蛋白合成或结构异常:16编辑版ppt

(2)红细胞外在因素:①免疫因素: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所致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②非免疫因素:素、毒素、脾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17编辑版ppt

3.失血性贫血包括急性失血和慢性失血引起的贫血。18编辑版ppt

文档评论(0)

润哈哈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广州乾星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101MA5B6X8T7Y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