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投资VS战略投资,谁更和你“气味相投”.docx

财务投资VS战略投资,谁更和你“气味相投”.docx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财务投资VS战略投资,谁更和你“气味相投”

财务投资VS战略投资:谁更与你气味相投

对创业者来说,如何识别与自己气味相投的投资方,是融资阶段最大的难点。

简单来说,根据投资目的的不同,投资类型可分为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两种。

财务投资的目的是追求经济回报,因此财务投资人更青睐市场空间广阔、高成长性的项目。通常,财务投资人更注重短期利益,不会过多追求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未来的主要退出方式是并购或上市。

选择财务投资的优势包括:①专业性。专业投资人对融、投、管、退有深入了解,他们的市场分析判断和管理能力往往能推动创业项目快速发展;②大基金的品牌背书。选择知名基金作为投资方,可为初创公司带来更大的品牌价值,甚至高于获得更高估值。

但财务投资的劣势在于,由于要求短期回报,投资者可能会给被投公司施加压力,希望尽快实现上市退出,这可能会揠苗助长,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

战略投资的目的是与产业上下游建立联系,因此会更多考虑产业协同因素。战略投资者通常会长期持有项目,甚至直接收购,同时要求对公司有较强话语权,最终通过业务协同在一级市场获得更高溢价。

选择战略投资的优势包括:①资源支持。战略投资方通常拥有强大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和人才资源,能帮助创业公司快速发展;②对有产业协同的公司更宽容。即使某些项目市场想象空间有限,只要战略投资方看到产业协同可能性,他们仍愿意投资,而VC可能不会。

但战略投资也存在一些劣势:①站队风险。选择某行业老大作为干爹,可能会影响公司与其他行业领头者的合作;②失去独立性。战略投资方通常希望将项目打包进上市公司,要求控制权,创业公司也就丧失了独立性和灵活性;③缺乏投资管理经验。对产业资本来说,战略投资管理成本高昂,很难建立高效优质的管理团队。

为进一步阐释不同资金风格,以医疗市场为例,可看到六种资本类型如何各领风骚:

1.公司主导发起的产业基金或直投:这属于典型的战略投资,如天士力集团旗下的康桥资本,其主要投资方向与天士力主营业务高度相关。

从市场表现来看,这一类的产业基金的表现有些差强人意,一方面原因在于这类基金较为“封闭”,因为有产业作为背书,“走出去”的动力不够强;另一方面,优质的创业公司不愿意受到上市公司的“束缚”,因此常常与市场上的好项目“擦肩而过”。

类型二:多家产业资本共同主导的产业基金

以普华资本为例,其80%左右的资金来源是产业资本,而且并非一家公司主导,且给到主要LP一定的话语权。这样的好处是融合了多家上市公司的资源,同时规避了“站队”的问题,而且资本的退出方式也较为灵活,公司可以选择上市或者被并购。难点在于,管理者需要布局产业链并平衡多家上市公司的利益分配。

类型三:产业资本背书,但以财务投资为方向

联想集团旗下的君联资本(原名联想投资)虽然脱胎于联想集团,但实际投资方向已经不再是“战略投资”,而是更多的谋求财务回报。

类型四:以财务投资为主导,兼顾上市公司诉求

以分享投资为例,基金本身是典型的财务投资主导方向,但由于公司的LP有部分的产业资本进入,因此在针对部分案例的时候,投资人也会考虑LP的合作可能。需要注意的是,在分享投资这类公司里,GP的话语权仍然会大于LP。

类型五:纯粹的财务投资基金

典型的就是红杉资本沈南鹏的“赛道理论”。也就是说,红杉资本投资医疗公司主要考虑的是“热点”,而非产业布局。

类型六:非医疗产业的大公司

一种是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另一类是以宜华健康为代表的外部转型医疗的上市公司。这两种公司“出手大方”,远非一般的VC能够相比,因此带动了互联网医疗公司在过去两年时间估值的一路走高,也带出了目前互联网医疗主要的几家“独角兽”。

在选择资本方的过程中,创始人常常会进入各种误区,主要表现为三种:

误区一:拿了产业的钱就等于“卖身”

其实并非如此,如果产业投资人愿意不限制公司发展、且产业资本占比在30%以下,产业投资者也可以充当财务投资者的角色。此时对创业者来说,优先考虑产业资本是最佳选择。例如,和佳股份投资汇医在线之后,在第二轮投资中主动放弃了优先认购权,给创业公司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误区二:资本寒冬拿到钱是第一位,不用考虑其他

资本寒冬的确让创业者们感受到了压力,但在融资的时候必须把握住底线,切不可一时头脑发热就签了协议。2016年1月,阳光妇儿拿了上市公司道明光学的5000万元战略投资。但其中包含一个严苛的对赌协议,要求阳光妇儿“2016年营业收入不低于5000万元且净利润不亏损、2017年税后净利润不低于2500万元、2018年税后净利润不低于5000万元,若未达成相应条款,道明光学可以让阳光妇儿方面赎回股权”。这一条款对于当时的阳光妇儿来说,显然是难以达到的。

误区三:背靠产业资本就一定能获得资源注入

首先,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大家的成本是可以换算的,

文档评论(0)

133****575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