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素材与写作运用.docxVIP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素材与写作运用.doc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俞鸿儒:时代塑鸿儒

俞鸿儒,1928年6月15日生,气体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今年96岁的俞鸿儒被誉为“中国激波风洞第一人”。28岁那年,他考入中科院力学研

究所,跟随导师郭永怀从事激波风洞的建造。风洞被称作“飞行器的摇篮”,能人工产生可

控制气流,模拟飞行器在空中飞行的复杂状态,从而发现设计缺陷进而改进。“神舟”系列

飞船,“东风”系列导弹……这些国之重器,它们的模型都曾在风洞中经受考验。

做别人不敢做的。1958年初,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激波管组。当时30岁的俞鸿

儒担任组长,带领组员着手研究。那时的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电力短缺,无法效仿国外风

洞的发展路线。俞鸿儒选择了更加省钱的氢氧燃烧驱动方式,但这种方式极易发生爆炸,危

险程度非常高。在前辈钱学森、郭永怀的鼓励和支持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试错中,俞鸿

儒和团队终于为我国风洞研究“炸”出了一条新路。1958年8月,激波风洞的核心部件,

我国第一代激波管研制成功。

做别人做不成的。1998年,俞鸿儒团队助推我国建成国际上首座爆轰驱动激波风洞JF-

10,那时他已进入古稀之年。当时,全世界都认为激波风洞的试验时间只有几毫秒,就算拥

有最先进技术的美国,也只是把试验时间延长到30毫秒。俞鸿儒却提出,要建高超声速复

现激波风洞,并达到100毫秒的试验时间。就是这0.1秒的数据,俞鸿儒为之奋斗了半个多

世纪。2012年,我国建成JF-12高超声速复现风洞,真正在地面完全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

悬置近60年的世界级难题得以攻克,为我国航空航天重大任务研制,提供了关键支撑。

2024年4月,俞鸿儒被评为“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典例应试:

96岁高龄的老科学家俞鸿儒,潜心研究风洞技术60余年。他做别人不敢做的,在研究

方式极易发生爆炸,危险程度非常高的情况下,研制出激波风洞的核心部件;他做别人做不

成的,为了0.1秒的试验时间,蛰伏了50年,攻克世界级难题;他有一颗黄金般的心,心

系“国之大者”,勇攀科技高峰,他的身上展现的是一位科学家敢为人先的气魄担当、敬业

奉献的高尚情怀、科研报国的坚定信念。

应用场景:

1.新时代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

2.青年科技工作者要一步一步往前走,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攻关高精尖技

术,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答题使用示例:

题目:对观点“让科学家精神永远闪耀”进行论述。要求: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让科学家精神永远闪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

要突破“卡脖子”难题,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尤其要赓续传承科学家精神。96岁高龄

的俞鸿儒院士潜心研究“风洞”技术60余年,做别人不敢做的,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下不断

试验;做别人做不成的,为了0.1秒的试验时间,蛰伏了50年。他敢为人先的气魄担当、

敬业奉献的高尚情怀、科研报国的坚定信念,让科学家精神熠熠生辉。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学

习榜样,厚植家国情怀,坚定勇攀高峰的志向,紧盯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之大者”,创

造更多“从0到1”的成果;要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不问得

失,不计成本,将智慧和汗水洒在脚下的这片大地上。

2.刘玲琍:春风拨清音

刘玲琍,中共党员,湖南省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高级教师。

坚定信心,在特教路上越走越远。1991年,18岁的刘玲琍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

业,此后一直在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任教。由于听力缺陷,聋哑学生没有有声语言思维,学

习语言十分困难。为帮助学生发准音,她反复把嘴唇贴近孩子的手背,让孩子感受气流变化,

或者将孩子的手指伸进她的嘴里,触摸发音的位置。每天下班,她都声音嘶哑,说话困难。

但是,每当孩子们用含混的声音喊出“刘老师好”时,每当家长们听到孩子喊出“妈妈”,

抱着她流下滚滚热泪时,刘玲琍的决心和信心都更加坚定了。

潜心探索,奏响特教教研“乐章”。刘玲琍经过长期探索实践,摸索出“情景教学”“合

作学习”等教学模式,自编了“舌操”和语训教材,为听障孩子找到打开有声世界的钥匙,

让30多名听障孩子开口说话。其中,有15名孩子进入普校随班就读。此外,本身并不富裕

的她,先后资助4名家庭贫困的听障学生完成学业,还利用周末时间为重度残疾孩子送教上

门。她培养的学生中,很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成为设计师、教师,

还有的通过职业教育,成长为糕点师、园艺师……他们经过特殊教育,和正常人一样工作、

生活、结婚、生子,拥有美好的前途和家庭。

2024年4月,刘玲琍被评为

文档评论(0)

知识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知识、分享快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