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思想与中国.ppt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释道思想与中国画余倩倩儒释道与文化的美学中国传统文化的终极宇宙观是由儒、道、释三家思想作为精神主干而共同建构的。儒家文化的积极入世、道家文化的天人合一、释家文化的彻悟境界,交织成了中国文化庞大的艺术网络,这是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形而上学。儒家,作为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其宇宙观上袭远古文化,下开封建文化的正统。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儒家经典《中庸》把“中和”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的宇宙是一个以实现政治和人伦社会为中心的整体和谐的宇宙,它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佛教,它为中国艺术提供了“冲淡”和“禅味”这样的美学价值。“冲淡”作为一种美学价值,它既区别于儒学的“雄健”、“充实”,也区别于道家的“虚静”、“空灵”,它恰恰是选择非常平淡、凡俗的日常生活景象来传达并表现与日常生活感受相对立的具有空幻深意的存在感受这一佛学主题,禅宗美学最终预设了一种终极的美学价值,它表现为彻悟存在本来面目时的圆满,恰如弘一法师(李叔同)所说,是“花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境界。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道家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之美。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人、地、天中的一切都以道为规则的话,那道则以自然的状态为规则,“自然”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之意。道家美学的另一大贡献是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审美的境界。它的基本特征是“虚静”和“空灵”。换言之,与儒家思想的人工、有为,截然相反,本来只具有负面价值的“虚静”和“空无”,在道家思想中被赋予了最大限度的形上意义。儒释道与中国山水画儒释道三家在华夏大地上建立起哲学思想,以及美学体系,都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成为中国艺术的三大精神支柱.虽然三家的美学意义都是审美式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但在精神实质上存在着差异:一个主动,一个主静,一个主空。在中国,山水画与儒道释思想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是区别于外国风景画的一大特色。一、儒道释思想密切关系直接影响着山水画家的审美情操和创作思想。《画山水序》:南朝宋时的宗炳所著,是一篇融儒、道、释三家思想于一炉的画学文章。他既推崇孔子的“游艺”说,作了“仁智之乐”的剖析又十分欣赏老、庄的思想境界,提出“澄怀味道”的见解;而佛家思想在他的文章中也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二、儒道释思想与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密切关系,还突出地表现在儒道释思想对山水画创作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儒道释思想对山水画的创作有着直接的“教化”功能。如郭若虚主张画作要有“理趣”,这就是“道统”思想在绘画领域的反映。其次,儒道释思想对山水画的创作实践有着直接影响和积极作用。如佛家、道家都讲“空虚”,认为客观世界是一种“幻想”学佛学道的士大夫画家也深受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为“明幻相”而经常独往深山寺庙小住,这在客观上就给山水画家提供了更多看山看水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再次,儒道释思想对山水画的创作风格也有一定影响。如作为“使九州合为一统”的道统思想,反映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则形成了气势雄浑的阳刚之美的艺术风格。最后,儒道释思想对山水画的创作意境和创作方法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方士庶中说,作画是“因心造境,以手适心”。就是说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凡画山水,不能完全照搬真山真水,而必须经过取舍、概括、进行再创作,以“妙造自然”。儒释道思想与中国古代绘画色彩儒家的色彩观是伦理性的色彩观,特别注重色彩的“礼”的象征。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提倡“宪章文武”,色有贵贱,必须“约之以礼”。所以孔子讲究正色。所谓正色,即周之五色。周时把青赤白黑黄五色作为正色,其他为间色。正色为尊,间色为卑,上尊下卑。官位等级、宗教祭祀都要选配相应的色彩。孔子强调的是色彩的使用一定要合“礼”合度,这样才能达到“绚丽”的效果,它象征着德行、尊卑、等级、秩序等伦理内容。这就是中国古代绘画的色彩使用的基本观念和基本原则。孔子的这种儒家伦理性的象征色彩观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主要是在人物画上。人物画上的人物服饰也是受世俗的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不能有越过皇权的自由之表现。佛教艺术形式对中国绘画色彩的影响,除了洞窟壁画外,更主要的还是在中国形成了青绿山水风格这种新的绘画色彩表现形式。隋唐之际,具有皇家气象的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用色风格在中国画坛占主导地位,这种用色观念显然不具备中国的传统,它与印度佛教艺术的传入有密切关系。唐代,“壁画的用色已经完全不像北朝时代那样的粗犷与单调。表现富丽堂皇,用色既明净、调和,又和谐

文档评论(0)

好文精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