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中醫內科學的定義、性質及範圍、演變定義中醫內科學是運用中醫學理論和中醫臨床思維方法研究並闡明內科疾病的病因、病機、證候、診斷、辨證論治規律和轉歸預後以及預防、康復、調攝等問題的一門臨床學科。中醫內科學包含了古代所稱的“大方脈”、“雜醫”等內容,它繼承了歷代醫家的學術思想和醫療經驗,同時又汲取了現代中醫內科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新成就、新技術、新進展,在中醫學尤其臨床學科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性質是臨床專業課,是中醫學學科的主幹課程,是臨床諸學科的基礎。其水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醫臨床水準的發展水準。範圍《溫病學》《傷寒論》外感病內傷病以及後世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生理、病理指導辨證施治的論著等。《金匱要略》外感內傷演變內科急症、熱病、腦病、肺病、心病、脾胃病、肝膽病、腎病、老年病、腫瘤等。傷寒論、金匱要略與溫病學已合為中醫臨床基礎。二、中醫內科學發展史(一)萌芽(殷商時代)殷代甲骨文記載:心病、頭痛、胃腸痛、蠱病。殷商發明用藥酒、湯液治病。商將醫學分科為疾醫、瘍醫、食醫、獸醫。(二)奠基(春秋秦漢)《脈法》《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三)充實(魏晉金元)1.病因學、症狀學、治療學的充實和發展:(1)病因學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寸白蟲、癭病。葛洪《肘後備急方》:屍注、癩、沙虱。南宋·陳無擇《三因及一病證方論》分內因、外因、不內外因。(2)症狀學《諸病源候論》記述病侯784條,對胸壁的症狀如疼痛、性質、部位與預後作了描述。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指出消渴病易發瘡瘍。王燾《外臺秘要》指出消渴病“每發則小便至甜”的特徵。此時期還對傷寒、溫病、瘧疾、肺癆等傳染病作了描述。心痛、虛勞、腳氣、水腫在辨證上有了較大提高。(3)治療學《肘後備急方》用青蒿治療瘧疾;用海藻治療癭病。《千金要方》《外臺秘要》用常山、蜀漆治瘧疾;白頭翁、苦參治瘧疾;檳榔治寸白蟲;穀皮治腳氣。《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收載大量方藥反映了當時的成就。2.學術理論的創新:金元四大家劉完素宣導火熱學說主寒涼;張從正宣導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李東垣重脾胃;朱丹溪提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四)形成(明清)明代(1)薛己的《內科摘要》,首先用內科命名。(2)王綸《名醫雜著》指出:外感法仲景熱病用完素內傷法東垣雜病用丹溪(3)王肯堂《證治準繩》;(4)張介賓《景嶽全書》;(5)秦景明《症因脈治》;(6)李宗梓《醫宗必讀》;(7)《景嶽全書》的陰陽互補;(8)《醫宗必讀》的治瀉九法至今仍具重要意義。清代《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醫宗金鑒》《臨證指南醫案》《張氏醫通》《證治匯補》《辨證錄》《醫學心悟》《醫林改錯》《血證論》《外感溫熱篇》《濕熱病篇》《溫病條辨》現代1.中醫內科學;2.中西醫結合內科學;3.現代中醫內科學。三、現代中醫內科學隊伍構成傳統中醫內科醫師——老一輩純中醫或懂一些西醫基本知識的純中醫,是中醫的中堅力量,具深厚、扎實的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有豐富臨床經驗。中西結合內科醫師——西學中或中學西而以西為主。現代中醫內科醫師——中西結合以中醫為主。四、現代中醫內科醫師現代醫學--西醫中西結合醫世界醫學中西結合傳統醫學--中醫現代中醫現代中醫內科醫師之內涵中醫學西醫或西醫學中醫,而以中為主的中西結合醫。它既不同於不懂西醫的傳統中醫;更不同於以西醫為主的中西結合醫。是源於傳統又超出傳統,來自中醫又超出中醫;以“古為今用”與“洋為中用”為指導,按“先中後西”、“能中不西”與“中西結合”的原則,進行臨床、教學與科研的當代中醫內科醫師。五、現代中醫內科診治原則診斷原則西醫內科疾病診斷中醫內科“證”的確立據中醫證“分型”治療原則1.治病宜早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兼治2.標本緩急3.扶正祛邪4.臟腑補瀉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瀉表安裏、開裏通表、清裏潤表。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5.異法方宜6.先中後西、能中不西、中西結合。先中後西是指內科範圍內的病,一般首先考慮用中醫方法處理為主,但不排除中醫確實無效後,要改用或加用西藥;或由於某些急症因中醫製劑未跟上,臨時用西醫方法處理。例臨床舉例:能中不西指對西醫療效不肯定的病,能用中醫處理力爭使用中醫,但對某些急病不排除先用西醫方法處理,若先用了西醫處理而療效不佳的,可停用西藥改用或加用中醫藥。例臨床舉例:中西結合對某些急症或中西醫單獨處理目前仍有一定困難的病,可考慮力爭以中西互補為前提,在相同或不同階段發揮中西各自優勢。例臨床舉例:經心內注射3次,電除顫4次,心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