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第一章導論一、中醫學的發展史1、原始社會——中醫學的萌芽階段在長期與自然猛獸的鬥爭中逐漸積累了一些治病的醫藥知識。2、奴隸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學的發展階段由於有了文字,中醫藥知識積累大大增加了,西元前的中國百科全書——《山海經》記載有100多種中藥。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出現了中醫基礎理論——《黃帝內經》,使中醫藥知識得到了普及和提高,並為針灸理論奠定了理論基礎(內經,靈樞),從而使醫戰勝了巫、中醫藥在全社會得到普及和提高。3、封建社會——中醫學成熟階段秦漢時代,我國出現了第一本藥物學專書《神農本草經》。晉代出現了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把經絡理論與針灸臨床密切結合,推進了針灸學的發展。東漢末年,張仲景編著了《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最早的臨床醫學著作,對外感傷寒證提出了398法和113方。宋元時代,中醫學逐步向專科發展,分為大方脈(內科)和小方脈(兒科)、婦產科、外科、雜病、五官科、眼科、口齒科、正骨科。明代李時珍編著《本草綱目》記載藥1892種,糾正了歷代文獻的錯漏,被稱為“東方醫學巨典”,並被譯成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遍傳世界各地。4、近代(新中國成立後)——中醫學全面整理和提高階段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極為重視,中醫藥的基礎理論和臨床經驗得到全面整理和提高。1956年國務院批准開辦中醫高等院校,從此,中醫人才有了高等學歷。1982年國家把發展現代醫藥和傳統醫藥正式載入憲法總綱第二十一條,傳統醫藥的發展有了法律的保證。1986年中央批准成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從此中醫有了最高行政管理機構。到1992年全國已有中醫院2187所,病床182728張,中醫技術人員362612人,中醫藥大學30所。1956年開始,全國各地普遍開辦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培養了一大批中西醫結合的骨幹,對中醫理論的“腎”、“肝”、“脾”、“陰虛證”、“陽虛證”、“血瘀證”、“脈診”、“經絡”、“氣功”的研究和對急性闌尾炎,急性腸梗阻、急性胰腺炎、膽道蛔蟲症、乙腦、肝炎、慢性腎炎、冠心病的治療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醫藥的輝煌成績引起了國際醫學界的重視,從20世紀70年代,以後數度出現了國際性“中醫熱”、“針灸熱”、“中藥熱”,法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先後成立了“國際針灸學會”、“國際耳針協會”、日本的針灸師達10餘萬人,目前世界上已有近三分之一人接受過中醫中藥、針灸、氣功、按摩的治療。二、中醫理論的主要特點(一)整體觀念:1、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1)形體結構:五臟六腑、四肢、五官都是一個互相聯繫的整體;(2)生命基本物質:氣血精液也是機體的一部分,互相轉化維持機體的機能活動;(3)機能活動:身體各種機能活動是通過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四肢,互相協調。2、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人體生活在自然界,主動適應自然;3、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力的社會支持、融洽的人際關係,可使人精神振奮、勇於進取、有利於身心健康。而不利的社會環境、緊張的人際關係,可使人的精神壓抑或緊張,影響身心健康等。(二)恒動觀念:中醫學認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運動。1、生理上的恒動觀:人體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動處於永恆無休止的運動中(如心臟跳動);2、病理上的恒動觀:疾病的病理處於不停的發展變化(如上午惡寒、下午高熱)3、疾病防治的恒動觀:中醫學主張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就是運用運動觀點去處理健康和疾病的矛盾,以調節人體的陰陽動態平衡。(三)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診斷疾病,治療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辨證——將四診(望聞問切)收集的病情資料進行綜合、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及邪正之間的關係,對疾病作出正確的診斷。論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三、中醫學的認知與思維方法特點中醫學的認知與思維方法,是中醫學理論體系構建過程中理性認識的方法學。學習理解中醫學基本理論的入門途徑。深入研究中醫學的必要手段。1、司外揣內:指通過觀察外在表像,以揣測分析其內在變化的方法,又稱“以表知裏”。例:心主血脈,其華在面。2、注重整體聯繫:中醫學認為人體內臟器官與身體各部分聯繫成一個整體,局部的病變會影響整體,通過調節整體的機能,又能使局部的機能恢復。3、援物比類:又稱“取象比類”,是運用形象思維,根據被研究對象與已知對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類同,由此推測被研究對象某些形狀特點的認知方法。中醫學通過“取象比類”,把人體的臟腑組織功能特點,按照五行各自特性相配相屬。四、中醫預防學思想及措施中醫的養生學說是中醫學預防學思想最早的體現,它闡述了人體要順應自然規律,增強體質,預防疾病以及病後調理,防病復發,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一)未病先防1、調攝精神《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