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docxVIP

《未选择的路》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未选择的路》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理解“路”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

3.感悟人生的真谛,坚定自己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1.如何诵读、体会诗歌表达的人生哲理。

2.理解“路”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

文本解读: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t/item/%E6%9C%AA%E9%80%89%E6%8B%A9%E7%9A%84%E8%B7%AF/_blank罗伯特·弗罗斯特创作的文学作品。这首深邃的哲理诗展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处在十字路口时难以抉择的心情。在诗中,诗人选择了一条人迹稀少、布满荆棘的道路,正如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选择了不会带来丰富物质的写诗生活。诗人在作出抉择后,同时又遗憾“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只能选择一条路,并坚定地走下去,只有在多年以后的回忆中轻叹遗憾。这首诗朴实无华而清新隽永、寓意深刻。诗歌分为四节,每节的第一、三、四行,第二、五行分别\t/item/%E6%9C%AA%E9%80%89%E6%8B%A9%E7%9A%84%E8%B7%AF/_blank押韵,自如的节奏中透着坚定又渗出丝丝遗憾。整首诗韵律优美,读起来传递着优雅的音乐感。

创作背景:

《未选择的路》的灵感来自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对他在英国最好的朋友爱德华·托马斯经常做的一件事情的善意玩笑。弗罗斯特经常与托马斯在乡间散步:托马斯不停地想要选择一条可以使他向他的美国朋友展示某种奇异的植物或者奇特的风景的路。但是,每次散完步,托马斯都要为做出的选择后悔,为如果他们选择“更好的”方向他本来可以向弗罗斯特展现的那些事物而长吁短叹。许多次,当这一切发生时,新英格兰人就会为那些无用的悔意笑话他的威尔士一英国朋友。

从这种为本来可能发生什么的长吁短叹中弗罗斯特悟到了一些东西。这种行为方式是弗罗斯特从不选择的道路,是他学会避免的道路。因此,在他作为一个成功的、新近被发现的诗人回归美国后不久,当他想起这件事情时,弗罗斯特装出自己就是爱德华·托马斯而写出了《未选择的路》。他马上就抄了一份寄给了托马斯,没有做出任何评论,然而他希望自己的朋友能够注意这首诗是多么讽刺地建立在那非弗罗斯特式的短语“Ishallbetellingthiswithasigh”之上的。实际上,弗罗斯特的期望落了空。托马斯并没有理解这个善意的笑话,因为其中的讽刺处理得很聪明、很微妙。

1915年,《未选择的路》发表后,弗罗斯特希望他的美国读者能够体味到这首诗中的中心讽喻意义;但是他再次失望了。然后,他在公众面前朗诵《未选择的路》时开始提示他们。一次,他讲到一个语法学校的女孩写给他的一封信,在信中她问他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叹气?”他说那封信和问题使他作出了决定:不再提示。另一次,在公开朗诵完《未选择的路》后,他作出了更加直接和明显的警示:“你们可得小心那首诗;它是首棘手的诗歌,非常棘手。”

他从来没有承认在那首诗中他对自己和他的讽刺处理得太过于微妙,但是这些情形值得被作为一种指示记住,即在一首诗或者一封信中,弗罗斯特经常喜欢尽量假装出自己没有某一立场,只是为了嘲弄——有时侯温柔,而另一些时候则尖刻。

作者介绍: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Frost,1874年3月26日——1963年1月29日)出生于\t/item/%E7%BD%97%E4%BC%AF%E7%89%B9%C2%B7%E5%BC%97%E7%BD%97%E6%96%AF%E7%89%B9/_blank美国旧金山,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代表作品:《诗歌选集》《一棵作证的树》《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林间空地》和诗剧《理智的假面具》《慈悲的假面具》《诗歌全集》《未选择的路》。

思维导图:

文本研讨:

1.怎样理解诗歌中的“路”?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2.诗人选择了一条怎样的路?他为什么选择这条路?

?????????诗人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路。因为这条路虽然荆棘密布,但更富有挑战性。

3.诗人已经选择了自己的路,为什么还留恋那条未选择的路?

????????诗人留恋那条未选择的路,一方面是担心一旦踏上自己选择的路,恐怕没有再次选择的机会了;另一方面,留恋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4.最后一节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最后一节诗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哲理性: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选择。在结构上,“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与开头照应。

5.《未选择的路》一诗中诗人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为何却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文档评论(0)

150****179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