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①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②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③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

【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④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下列对加点实词含义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驼业种树——由“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可推断“业”为“行业”之义。

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根据上下文语境,可推断“害”为“妨害”之义。

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由“蚓无爪牙之利”可推断“爪”为“爪子”之义。

D.早实以蕃——根据相关语法知识,可以推测“实”为名词,可译为“果实”。

2.依次填入文中标号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且??②于③以④其 B.①之??②以③且④而

C.①且??②而③以④于 D.①以??②所③而④于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②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③五亩大的住宅,把桑树种在这里,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

④五亩大的住宅,用桑树种在这里,五十个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4.根据选文内容将表格填写完整。

种树方式

种树后表现

郭橐驼

其培欲平

他植者

根拳而土易

已去而复顾

5.《贞观政要·政体第二》有言:“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甲文郭橐驼的种树之道与乙文孟子提倡的治国之道有相通之处,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赠弹筝人

【唐】温庭筠

天宝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宁王。

钿蝉金凤皆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

赠弹筝者

【元】萨都剌

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

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诗中弹筝人曾出入宫廷,侍奉君王,还曾教导过宁王音乐,表现出她昔日的辉煌。

B.“钿蝉”“金凤”是精美的首饰,但弹筝人丢弃了这些首饰,体现了她的朴素、大方。

C.温诗末句中的“泪”,既是为个人身世坎坷而流,也是为时代变迁、社会动荡而流。

D.虽然两首诗题材相近,但温诗侧重写弹筝人的身世,萨诗侧重表现音乐的感染力。

7.请简要分析萨都剌《赠弹筝者》最后两句的妙处。

三、作文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阐述你的观点。

话题一: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供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

话题二: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

你怎么理解这寓言的寓意?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圣人为王,他的治道就叫做王道。照孟子和后来的儒家说,有两种治道。一种是“王”道,另一种是“霸”道。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种类。圣王的治道是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在这一点上,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后来的中国政治哲学家一贯坚持王霸的区别。用现代的政治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有料资料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各类数学资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