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2024届高三总复习质量测试语文试卷(一)(原卷版+解析版).docxVIP

辽宁省丹东市2024届高三总复习质量测试语文试卷(一)(原卷版+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4届辽宁省丹东市高三总复习质量测试语文试卷(一)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考古发现,龙在中国的起源应该是多元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的石堆龙,距今约有八千年;河南濮阳发现的蚌龙,距今约有六千年;内蒙古清水河出土的黄土龙,距今也约有六千年;红山文化发现的玉龙、猪龙,距今约有五千年。此外,江浙良渚文化的器具上也有各种龙的形象,等等。

何新《漫说龙凤》一文认为龙的原始意象来自云的形象。传统观点认为,最初的“龙”是由各个部族不断融合而将自己的图腾拼凑在一起形成的。闻一多《伏羲考》认为,龙是蛇加上各种动物形成的,龙图腾是蛇图腾兼并、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图腾。很多学者都赞同这种说法。

在“原始龙”的基础上,人们又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宋以后,形成了现在常见的龙的形象,蜿蜒多姿,体态华美,展现出威仪棣棣的风采。宋代罗愿《尔雅翼》说龙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可见,龙是一种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神秘动物。宋以后,龙的形态基本定型,元、明、清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在古代,龙有很多象征意义,最为大家熟悉的大概就是其与王权的关系了。它是表明帝王身份的一种符号,是帝王获得天命的一种象征,这种意识影响深远。刘邦是第一个高调宣称自己是龙的私生子的人,因而当他打败项羽,做了汉朝皇帝,也就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真龙天子的皇帝。后来以龙神化自己出身的皇帝非常多,借“龙”来宣扬自己是天命所归。

帝王喜欢龙,是因为龙被看作是一种祥瑞。尽管古代礼制森严,龙的符号不可乱用,但平民百姓并没有放弃对龙的喜好和崇拜。节日里要有龙,如正月十五耍龙灯、舞龙,二月二“龙抬头”,五月端午赛龙舟。生下贵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望子成龙”;亲友结婚,最美好的祝愿就是“龙凤呈祥”,等等。龙的力量与智慧让其在现代城市建筑中成为财富与繁荣的象征。北京北海就有“九龙壁”,上面绘有体态矫健的九条龙。在山西大同、香港等地都有这样的壁画,城市的繁荣腾飞、蒸蒸日上都寄托在了龙的形象之中。

(节选自赵运涛《符号里的中国·龙的信仰》)

材料二

喜欢《西游记》的人,对里面能够兴云降雨的龙王肯定不陌生。需要注意的是,龙王与我们所说的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是有区别的。它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神龙,而是融合多种文化产生的一种人格化地方神。

龙的人格化转化,源于佛教龙王概念的传入。季羡林说:“佛经里,以及唐代传奇文里的‘龙王’就是梵文Nāgarāja、Nāgarāj或Nāgarājan的翻译。”西晋译经师竺法护于公元285年翻译《佛说海龙王经》,将Nāga译成龙王,揭开了佛教龙王与中国神龙的融合史。

在佛教观念中,龙众是佛教的重要护法神,龙王则是龙众的王者。龙王法力高强,地位却很低,修成正果的龙王才能脱身为人。这跟中国神龙的地位不一样。但是,佛教龙王与中国神龙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蛇一样的身体,都神通广大,善于变化,都有司水、降雨的功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与特定方位有关,比如“左青龙,右白虎”“东方苍龙七宿”等说法,早在汉以前就已产生。但五方龙王的观念,却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才兴起的。早在东晋的佛教译著《大灌顶经》中,就记载了东、南、西、北、中五方龙王。这些龙王的名字如阿修诃、那头化提等看起来虽是佛教名字,但只要一看它们的称号——东方青龙神王、南方赤龙神王、西方白龙神王、北方黑龙神王、中央黄龙神王,就知道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特产”,至少是掺杂了中国五行观念的混血龙。也就是说,翻译者或者传抄者在将佛经转译成中文的时候,就已经参照中国文化观念,将佛经内容中国化了。

汉魏以降,大量的大乘佛经被翻译成汉语,伴随着僧侣的口头传讲,佛教的龙王故事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道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四海龙王的概念。魏晋南北朝分裂局面结束,隋唐大一统王朝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道教神仙系统也进行了适应性调整,龙王被当作玉皇大帝的海域司官,分赴四海,主司行云布雨。这一定位很快得到唐王朝的首肯,据杜佑《通典》记载,唐玄宗于天宝十载(751年)赐封四海龙王,以东海为广德王,南海为广利王,西海为广润王,北海为广泽王。

也就是说,唐王朝通过分封神灵系统,强化了中央统治者的自我定位,将山川湖海的神权统治纳入中央王朝的统一管理体系,明确龙王只是作为唐王朝的神界臣属,负责管理四海疆域。后世王朝一直沿袭这种分封制度,不断强化“四海龙王来进表,八方归顺圣明君”的盛世局面。

官方权威认证直接导致了龙王庙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龙不再是旧神庙中的配祀土龙,而是变身为冕服梁冠的人形龙王,以主神名义高踞神坛。龙王家族谱系在民众的口头叙事中也不断完善,龙母、龙女、龙父子、龙兄弟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教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位于省会城市,中学高级教师,教龄21年,擅长教育教学类相关知识与技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