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能力测试.ppt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能力测试.ppt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能力测试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能力测试第二单元?能力测试一、文言文阅读(一)默写。1.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2._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________________,两三点雨山前。________________,路转溪头忽见。(辛弃疾《西江月》)(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解释加粗词。(1)人有鬻矛与盾者鬻:________。(2)誉其盾之坚誉:________。(3)俄而又誉其矛曰俄而:________。(4)物无不陷也陷:________。2.翻译文言句子。(1)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译文: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人弗能应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源于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它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题。最后一课刘燕敏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家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1.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联系上下文,解释”饱学”的意思,并再写出两个含有”饱”字的成语。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_。3.四个弟子除掉杂草的方法各不相同。对于前两个弟子的回答,哲学家的态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对于后两种方法的态度却只字未提,为什么?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描写哲学家的神情、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是否是言而无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档评论(0)

姚启明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80后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