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登高》浅析及格律分析.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甫诗《登高》浅析及格律分析

这首诗是唐代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在夔州

(今四川奉节)写的。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三年时间,他四

处漂流,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

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

人心弦。清杨伦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明胡应麟推重

此诗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景。秋风劲疾,天朗气清,远处传来一声声哀惨的

猿啼;江边洲渚沙滩历历在目,空中飞鸟盘旋;四周秋山重

叠,无边无际的树木落叶飘零,如细雨般沙沙作响;万里长

江奔腾澎湃,滚滚东流。第一三句写耳闻,二四句写目睹,

四句诗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深秋的凄凉景色。我们完全可以想

象出这样一幅景象:秋风萧索,落叶飘零,在依山临水的高

台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举目远眺,在倾耳谛听。颔

联两句为千古名句,在写景之中深沉的抒发了诗人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

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韶光

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气势磅礴,沉郁悲凉,被人誉为“古

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前四句勾勒出的悲凉氛围,自然而然地引发了诗人对自己身

世的感慨。第五六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是全诗的中心。这一联含义层层深入,短短的十四字却表达

第1页

了八层意思:“悲秋”是核心,各层意思都围绕它展开;“作

客”他乡的悲秋,意思深了一层;“常”年他乡作客,又深

一层;离家“万里”,远客他乡更深一层。下句,“登台”

本来易于悲秋,“独”登台、以“多病”之躯登台、一生(百

年)总在病中,意思也是一层层深入,“悲秋”的感情表达

得强烈而深沉。尾联分承五六句,写诗人倍尝艰难潦倒之苦,

国难家愁使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愁绪更难排遣。

全诗结构:一二句写景起,着重刻画眼前具象,似画中工笔,

形、声、色、态俱备,境界高阔,气象宏大,气氛悲凉;三

四句承上写景,重在渲染气氛,似画中写意,贵在传神,留

给读者丰富的想象补充空间;五六句转而表现感情,从纵(时

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

末两句收,与前六句的“飞扬震动”不同,此处“软冷收之,

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登高──睹景──伤情──

黯神,全诗起承转合,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该诗的用韵和对仗:

律诗以中两联对仗为常规,但该诗八句全用对仗,在律诗中

是不多见的。首句用对仗的律诗,第一句末字一般用仄声,

而此诗因首句用韵的缘故用了平声收尾。律诗首句用韵而又

是对句的,必得如此,非杜诗特出。此联对仗工巧,不仅句

与句之间对仗,而且“天高”与“风急”、“渚清”与“沙

白”属于句中自对。句中韵字“哀、回(古读

第2页

huai)、来、台、怀”都是上平声十灰韵,没有缺韵、换韵、

凑韵、叠韵或同义相押现象。

该诗的平仄:

兹据古韵标出该诗读音如下:

平入平平平去平,上平平入上平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平平入入平平去,入上平平上上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去上平平平去入,入平平去入平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平平上去平平去,上上平平入上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以p代平声,z代仄声(上声、去声、入声),+代可平可

仄,整理如下:

实际读音

格律要求

①pzpppzp,

zzppzzp,

②zppzzpp。

ppzzzpp。

③ppzzppz,

ppzzppz,

第3页

④zzppzzp。

zzppzzp。

⑤zzpppzz,

zzpppzz,

⑥zppzzpp。

ppzzzpp。

⑦ppzzppz,

ppzzppz,

⑧zzppzzp。

zzppzzp。

可以看出,除一二六句外,其余各句皆与基本格式完全相同。

下面重点分析一下第一二六句:

按照一三五不论的规则,第一、二句格律要求为“+zpp

+zp(该句须避孤平)、+p+zzpp(此句第五字不

可不论,否则成了“平三连”),由此可以看出,杜诗此联

平仄入律,是完全合乎格律要求的。第六句首字用仄声,用

第三字救,当然也是可以的。

再看相粘,二句二字与三句二字同为平,四句二字与五句二

字同为仄,六句二字与七句二字同为平,都是相粘的。

由此可见,古人的推崇

文档评论(0)

领航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中小学教案的个性定制:修改,审批等。本人已有2年教写相关工作经验,具有基本的教案定制,修改,审批等能力。可承接教案,读后感,检讨书,工作计划书等多方面的个性化服务。欢迎大家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