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热证的针刺穴位定位优化.pptx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血热证的针刺穴位定位优化

血热证热邪在上之局部取穴原则

血热上冲头面之局部取穴原则

血热下热之局部取穴原则

血热证局部取穴手法原则

血热证刺血拔罐取穴原则

血热证骨质疏松取穴原则

血热证肠胃积热取穴原则

血热证舌苔黄腻取穴原则ContentsPage目录页

血热证热邪在上之局部取穴原则血热证的针刺穴位定位优化

血热证热邪在上之局部取穴原则局部取穴原则:头面部1.上热下寒者,取阳经上部穴位,如太阳经的百会、印堂、曲池等。2.热盛血瘀者,取阴经上部穴位,如足厥阴经的太冲、内关等。3.热盛津亏者,取承浆、大椎等穴位。局部取穴原则:胸腹背部1.用针刺取穴时,优先选择背部膀胱经穴位,如大杼、风门、膏肓等。2.配合刺取局部相应的背部穴位,如肺热取肺俞、心热取心俞。3.同时结合取用刺血穴位,如太渊、十宣等,以泄热降火。

血热证热邪在上之局部取穴原则1.四肢血热证,优先取用局部经络上的穴位,如手阳明经的合谷、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等。2.配合取用远端俞穴,如上肢热证取足三里,下肢热证取三阴交。局部取穴原则:四肢

血热上冲头面之局部取穴原则血热证的针刺穴位定位优化

血热上冲头面之局部取穴原则太阳穴取穴法1.太阳穴位于眉尾与外眼角连线的中点,是足少阳胆经的经外奇穴。2.血热上冲头面时取太阳穴,具有疏散风热、清热明目的作用。3.临床应用中,太阳穴配伍其他穴位如合谷、太冲等,可增强清热降压、祛风止痛的功效。耳尖刺血1.耳尖位于耳廓最上端,是翳风穴的外上方,属足少阳胆经。2.血热上冲头面时刺耳尖放血,可快速泻热清头,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3.刺耳尖放血操作简单、安全,临床应用广泛,常用于急救和辅助治疗。

血热上冲头面之局部取穴原则十宣穴取穴法1.十宣穴位于耳廓后缘,当耳垂与对耳轮切迹的连线上,属足少阳胆经。2.十宣穴对应人体十二经脉,取十宣穴可疏通经络、宣通气血,治疗血热上冲头面引起的各种症状。3.临床应用中,十宣穴可配伍其他穴位如太阳、合谷等,增强疏风清热、镇痛止晕的功效。迎香穴取穴法1.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当鼻唇沟与鼻底连线的交点,属足阳明胃经。2.迎香穴具有疏风散热、宣通鼻窍的作用,对血热上冲头面引起的头痛、鼻塞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3.临床应用中,迎香穴常配伍其他穴位如太阳、风池等,增强清热通窍、止痛散结的功效。

血热上冲头面之局部取穴原则合谷穴取穴法1.合谷穴位于手背,当第1、2掌骨间,第2掌骨中点桡侧,属手阳明大肠经。2.合谷穴具有疏风清热、通经活络的作用,对血热上冲头面引起的头痛、目赤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3.临床应用中,合谷穴常配伍其他穴位如太阳、四白等,增强清热止痛、疏风明目的功效。太冲穴取穴法1.太冲穴位于足背,当第1、2跖骨结合部,稍上方凹陷处,属足厥阴肝经。2.太冲穴具有疏肝理气、清热降压的作用,对血热上冲头面引起的头痛、眩晕等症状有较好的调理作用。3.临床应用中,太冲穴常配伍其他穴位如太阳、血海等,增强疏风清热、活血化瘀的功效。

血热证局部取穴手法原则血热证的针刺穴位定位优化

血热证局部取穴手法原则三焦经穴位取穴原则:1.三焦经络上下贯通,可通调全身气血,三焦经穴位取穴,可用于治疗血热证的全身性症状,如发热、口渴、烦躁等。2.三焦经俞穴:主治发热、口渴、烦躁等血热证的全身性症状。如曲池穴、阳池穴、三阳络穴等。3.三焦经络穴:主治相关脏腑的血热证,如内关穴、照海穴等。心经穴位取穴原则:1.心主血脉,心经穴位取穴,可用于治疗血热证的出血症状,如epistaxis、hemoptysis等。2.心俞穴:主治epistaxis、hemoptysis等血热证的出血症状。3.少海穴、神门穴:主治血热证的精神症状,如烦躁、失眠等。

血热证局部取穴手法原则肝经穴位取穴原则:1.肝藏血,肝经穴位取穴,可用于治疗血热证的出血症状,如epistaxis、hemoptysis等。2.太冲穴:主治epistaxis、hemoptysis等血热证的出血症状。3.行间穴、章门穴:主治血热证的胁痛、腹胀等症状。脾经穴位取穴原则:1.脾统血,脾经穴位取穴,可用于治疗血热证的出血症状,如epistaxis、hemoptysis等。2.三阴交穴、阴陵泉穴:主治epistaxis、hemoptysis等血热证的出血症状。3.商丘穴、血海穴:主治血热证的月经过多、崩漏等症状。

血热证局部取穴手法原则肾经穴位取穴原则:1.肾主水,肾经穴位取穴,可用于治疗血热证的发热、口渴等症状。2.太溪穴:主治血热证的发热、口渴、烦躁等症状。3.涌泉穴、复溜穴:主治血热证的腰膝酸软、足跟痛等症状。督脉穴位取穴原则:1.督脉总督一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永兴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分享知识,共同成长!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