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论文:《垓下之围》的悲剧美及其生成艺术.pdfVIP

课题研究论文:《垓下之围》的悲剧美及其生成艺术.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艺术理论论文

《垓下之围》的悲剧美及其生成艺术

《垓下之围》是长达五年(前206年――前202年)

的刘项之争的大结局,主要写了三个场景:霸王别姬、东

城快战、自刎乌江。整个场面写得气壮山河,悲凉凄怆。

浓烈深沉的悲剧美是这篇文章最为突出的特色。对

此,已经有学者有过关注,如彭新有从英雄事业的幻灭,

男人情感的剥夺,性格的悖论悲剧,人格悲剧,历史的悲

剧五个方面对垓下之围时项羽形象的悲剧性进行了赏析。

张天兵的《从〈垓下之围〉看项羽的悲情》一文把项羽的

悲情概括为“七情之悲”:有人爱不得――爱情之悲;有

时缓不得――民情之悲;有谋使不得――军情之悲;有路

回不得――乡情之悲;有友帮不得――友情之悲;有尸保

不得――亡情之悲;有因悟不得――败情之悲。这两篇文

章对《垓下之围》的悲剧性的分析是全面的,也非常深

刻。但是就笔者看来,该文的悲剧性结局带给读者的三种

美学感受:悲哀、悲壮、悲愤也不容忽视,这三种感受是

《垓下之围》悲剧美的三种具体表现形态。

首先,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悲哀的氛围,让人唏嘘叹

息,感慨落泪。

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的场景中,项羽这样一个西楚霸

王,盖世英雄竟然落到了战无计,妃难保,只能以泪与自

己的爱妃诀别的地步,一曲“虞兮之歌”和“泣数行下”

的细节表现了项羽对虞姬的难舍和对眼前处境的无奈,空

有一身本领,满腔气概,却无力回天,场面苍凉悲壮,清

代吴见思对于司马迁的这种写法评价很高,他说:“一腔

悲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

至此极也!”

此外,东城快战中,项羽迷路失道后被骗,那种再次

被围之悲;所率将士从数十万之众减少到八百余人,再到

百余人,28骑,26骑的大势将倾之悲;乌江自刎中慷慨赴

死,不忍苟且偷生的陈辞之悲,无不让人悲叹同情,与之

共鸣。

其次,东城快战、乌江自刎的悲壮场景,让人惊叹,

不由得让读者对项羽这位英雄肃然起敬。朱光潜在谈到悲

剧艺术时说:“悲剧情感区别纯粹的悲哀,因为它具有纯

粹的悲哀所缺乏的鼓舞人心的振奋力量”又特别强调说:

“悲剧化悲痛为欢乐,把悲观主义本身也变成一种昂扬的

生命力感”《垓下之围》中这两个场景正是把上面所讲的

悲哀氛围变成一种昂扬的生命力感,鼓舞人心的振奋力

量。东城快战中,项羽用仅剩的二十八骑面对汉数千追

兵,依然能处乱不惊、指挥若定,“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四向”、“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并实现自己

的诺言,溃围、斩将、刈旗如囊中取物,其中项羽一呼,

汉军披靡;一叱,人马俱惊的细节更能体现项羽勇冠三

军,力挫群雄,勇猛无敌的英姿,淋漓尽致地彰显了西楚

霸王之气。自刎乌江的战斗场面也非常壮观:“乃令骑皆

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

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

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

死。”独杀汉军数百人的举动,身被十余创的处境,慷慨

赠头的豪迈,动人心魄,悲壮气氛荡气回肠。

读此篇文章,我们在获得悲哀、悲壮之感的同时,悲

愤的感情也时时在伴随着我们的身心。四面楚歌,霸王诀

别虞姬时,一曲“虞兮之歌”的悲愤之词,让我们感受到

这位末路英雄的内心涌动的不平之气,宋代学者朱熹评

说:“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东城快战,乌江

自刎时,项羽反复重复:“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我何渡

为!”这是项羽对命运的反抗,也是项羽对上天的绝望控

诉,对人生理想无法实现的不甘心。但从项羽反复重复的

“天之亡我”这句话,我们又悲愤其“自矜功伐,奋其私

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至死不悟

的过失。最后,与项羽重情重义,以德报怨,慷慨赠头举

动相对的,他的一个投降了刘邦的老部下吕马童,不仅向

王翳当面指认了他,而且与其他汉军将领蹂践争夺项王的

尸体,竟至于相互残杀,此卑鄙恶劣之举令人悲,令人

愤。

以上就是《垓下之围》悲剧美的三种具体表现形态。

不管怎么说,此文中的悲剧氛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让

人为之动容,为之惊叹。那么,这样一种悲剧的震撼力,

悲剧美感,司马迁又是怎样营造的呢?

(一)着意突出项羽的美好人性和人格魅力,再把他

撕毁,是这篇文章悲剧美的第一个来源。

对悲剧,鲁迅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所

文档评论(0)

131****25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