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化学 课件 第五章 材料表面与界面 .pptx

材料化学 课件 第五章 材料表面与界面 .pptx

  1.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材料表面与界面;教学要点;目录;目录;5.1界面与表面的定义;5.1界面与表面的定义;5.1界面与表面的定义;5.1界面与表面的定义;5.1界面与表面的定义;NaCl晶体结构驰豫示意图;第五章:材料表面与界面;目录;5.2表界面吸附;5.2表界面吸附;在任何两相交界的界面上,质点所受的力不平衡,因而存在着界面张力,在界面张力作用下界面上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吸附、润湿、粘附、磨擦、封接等等。;Gibbs吸附等温式:;5.2表界面吸附;吸附作用;?;吸附类型:按吸附类型可分为七种;黄原酸离子

在硫化矿表面上的吸附;4.双电层内层吸附(定位吸附):矿物表面吸附溶液中的反应物分子与该矿物晶格离子成类质同象(晶体结构中的粒子被其他粒子占据),吸附结果改变了矿物表面电位的数值或符号。

例如,重晶石表面对Ba2+和SO42-离子,石英表面对H+和OH-的吸附。

5.双电层外层吸附: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吸附在矿物表面双电层的外层。

凡是与矿物表面电荷符号相反的离子都可以产生这样的吸附。它的特点是在吸附发生后,只能改变动电位的大小,不能改变电位的符号,这种吸附全靠静电引力的作用。;6.半胶束吸附:溶液中长烃链的捕收剂浓度较高时,吸附在矿物表面上的捕收剂非极性基在范德华力作用下,发生相互缔合。;5.2.1吸附类型;第五章:材料表面与界面;目录;5.2.2固-液界面吸附;这种转移的推动力是带电粒子在两相间的电化学位的不同。这种情况下构成的双电层叫离子双电层。

特点是形成双电层的电荷跨越两相界面。;偶极双电层:偶极分子在界面上的定向排列或原子与分子在界面上的极化;吸附双电层:;固体在水中受水及溶质的作用,发生表面吸附或表面电离,固-液界面分布的与表面相反的电荷,形成的双层电荷。;表面电位Ψ0:固体表面与溶液之间产生的电位差。

斯特恩层的电位Ψδ:水化配衡离子最紧密靠近表面的假设平面与溶液之间的电位差,一般假定与动电位相等。

动电位ξ:在外力(电场、机械力或重力)作用下,矿物与溶液中滑动面作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电位差。

等电点:动电位为零时的pH,表示配衡离子在滑动面内已与定位离子电性相同。

零电点:Ψ0为零时定位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零电点:Ψ0为零时定位离子浓度的负对数;第五章:材料表面与界面;目录;5.2.2固-液界面吸附;;;;对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式进行如下变换:;Ⅱ型等温线(S型等温线):发生于非多孔性固体表面或大孔固体上自由的单一多层可逆吸附。;Ⅳ型等温线:在较高P/P0区,吸附质发生毛细管凝聚,等温线迅速上升,当所有孔均发生凝聚后,吸附只在远小于内表面积的外表面上发生,曲线平坦。;分子层吸附示意图;BET吸附等温方程式:;第五章:材料表面与界面;目录;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形成均匀液膜的现象称为润湿,可分为沾湿、浸湿、铺展。;5.3.1粘湿;?;?;综上三种固体在液体表面的行为可自动进行的条件为:

;?;?;?;?;?;第五章:材料表面与界面;目录;黏附的实质:相互接触的两个表面之间的相互吸引。

;?;?;目前主要的黏附理论包括了:润湿-吸附理论、扩散理论、化学黏附理论和弱边界层理论。

润湿-吸附理论:润湿性能越好,两相间的黏附功越大黏附强度越高;反之润湿性越差,两相界面处会产生不少缺陷,造成实际黏附强度低于理论值。

优点:较好地解释极性相似的黏附剂与黏附体间的高黏附强度;存在不足:无法解释某些非极性聚合物之间很强的黏附力。

;扩散理论:发生黏附的两相的接触不仅限于单分子层之间,而是高聚物分子链间发生向对方内部的相互扩散作用,才能得到高的黏附强度(主要针对两个相互接触聚合物)。扩散作用与聚合物间的溶解性能有关,相互扩散是一种溶解现象。

优点:较为成功地解释了相溶的胶黏剂与胶黏体的黏附过程;

存在不足:无法解释随着聚合物相对分子量提高,黏附强度也随之增加的现象。也无法解释聚合物与金属、玻璃或其他与聚合物不相溶的固体间的黏附过程中,高分子是如何进行相互扩散作用的。;化学黏附理论:认为黏附界面上产生化学键合作用,可以提高黏附强度与黏附体系的稳定性。由于化学键合的强度比分子间力大1~2个数量级,因此能增加界面吸引作用,阻止断裂时分子在界面上相对滑动。

弱边界层理论:一个厚度比原子尺寸大而所能承受的应力又比两本体相小的薄层,称为弱边界层。该理论认为黏附强度既取决于界面结构和两相间分子的相互吸引作用,也取决于界面区的力学性质。

适用范围:适合于以物理吸附为主的黏附体系。

上述黏附理论都是从部分实验事实出发,从不同侧面对黏附过程所进行的描述,所以这些黏附理论均无法对所有黏附过程加以解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a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精品资料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014505000006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