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五年级2021年部编人教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
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1.课外拓展阅读。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
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
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__________)
(2)破之(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
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外阅读。
齐白石临摹学生的画
那年,齐白石在当时的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当老师,指导学生们画画。有一
次,他的学生谢时尼在课堂上画了一幅《梅鸡图》。图画上的一枝梅花艳丽俊
秀,梅花下的公鸡画得非常生动别致,特别是公鸡那弯弯的尾巴显得十分活泼
可爱。
齐白石瞧着这幅画,欣赏了很长时间,然后,笑着对谢时尼说:“你画的
这画太有味道了,能借我回去临摹一张吗?”谢时尼听了齐白石的话,起初还
以为老师在跟他开玩笑。可是,他一看到老师那副认真恳切的神情,知道老师
没有跟他开玩笑,就把《梅鸡图》交给了齐白石。
一周后,齐白石又来上课了。他讲完课后,便拿出自己临摹出来的画对谢
时尼说:“你看我临摹得好不好?”
谢时尼被老师这种虚心认真的精神感动了。过了多年以后,每当谢时尼想
起这件事时,都感到老师这种虚心认真的学习精神值得他学一辈子。
你需要理解并回答的问题是: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别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恳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白石欣赏《梅鸡图》是因为。
3.“这画太有味道了”中的“味道”的意思是()
A.酸甜苦辣等味B.香、臭等味
C.画的意境D.意思
4.为什么起初谢时尼以为老师在跟他开玩笑()
1/9
A.齐白石是大画家,怎么可能临摹学生的画?
B.齐白石说话时的神情不够严肃。
C.齐白石经常跟学生开玩笑。
D.谢时尼觉得自己的画不够好。
5.从文中可以看出齐白石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内阅读。
子曰:“温___________而知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子曰:“见___________思齐焉,见不贤而内___________也。”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所填的词语,把意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
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买)。
B.其人弗能应也(楚人)。
C.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你)。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自相矛盾”写一句话。
______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