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2)】-七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共4页).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2)】-七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共4页).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第PAGE4页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2)】七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本课重点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状况,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贫富分化现象。

本课难点

大汶口原始居民氏族制度瓦解的原因和状况,尧舜禹禅让的实质。

提问

第一,山顶洞人之后,我国氏族公社怎样走向繁荣?第二,他们的生活有了哪些进步?第三,贫富差别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怎么产生的?

教学要点

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1.生活的年代

2.磨制石器及弓箭的使用

3.水稻和粟的种植及半坡彩陶

4.房屋的建造和定居生活

5.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二、大汶口原始居民

1.父系氏族及氏族瓦解时期的代表

2.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黑陶和白陶的制造

3.私有财产的出现和贫富分化现象

三、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黄帝其人以及他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

2.尧舜禹和禅让制

小结

学术动态

中国文明起源的新观点

以前,我们长期认为,阶级社会是文明时代的开始,我国从夏朝进入文明时代。也有一种传统意见认为,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时代是应当从华夏族祖先黄帝开始的。近几年,考古界和古史研究专家另有新创。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了“古国——方国——帝国”的新学说体系。认为我国国家的形成发展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国”阶段,这一阶段的早期文明是古国、古城“满天星斗”式地遍布中华大地。著名的有红山文化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已经形成了古国规模,“红山文化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率先跨入古国阶段”。“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国家已经产生”。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是另一类型,“太湖流域的古文化古城古国,已可以由良渚文化上溯到先良渚文化”。其他还可以举出山西陶寺的“古城古国”,以及河南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古城址等。这些“古国”发展一步即是“方国”。时间大约距今四千年,史籍上“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夏有万邦”,都是古时方国存在的纪实。苏秉琦认为:“从‘古文化’‘古城’‘古国’的观点,到‘古国’‘方国’‘帝国’的理论,是中国各区系由氏族到国家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道路”。

教学回顾

板书设计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1.年代

2.生产与生活

3.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二、大汶口原始居民

1.父系氏族及氏族瓦解时期的代表

2.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黑陶和白陶

3.私有财产的出现和贫富分化现象

三、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文档评论(0)

偶遇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个人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